《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晋陶渊明向朝廷说不之后回归内心的欢喜宣言,属于高中语文的传统篇目,文章不长,解读也不是很困难,可是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总觉得意犹未尽,就这么带着同学们熟读成诵+掌握文言知识之后就了事了?不,一定不止这些。
于是我找来班里两位高人汪同学和钟同学,她俩曾因成功执导过班里课本剧《雷雨》名噪一时,被誉为本年级好莱坞级别的大导演,我跟她们说希望她们能结合《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再执导一个课本剧,要源于课文并高于课本。
她俩欣然领命(学生只有在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任务时才能欣然),可是没过两天就过来诉苦,这个剧本不好弄,比《雷雨》难多了,毕竟《雷雨》是有现成的剧本,顶多是改编剧本,《归》剧则完全要原创剧本,而且课文里能提供的原材料实在是太有限了,如果照着课本扩写似乎又吸引不了观众,究竟该从哪个角度立意呢?
我很欣赏这两位导演的直率,其实我也还没想好怎样的一部剧是源于原文又高于原文,但是在她们来向我求助的时候我好像一下子有了个方向,我提示她们: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是因为他不满朝廷,他觉得做官不开心,换句话说是因为他遇到了人生的困境,辞官归隐是他遇到困境后的人生选择,那么,他是不是第一个遇到困境的人?是不是最后一个遇到困境的人?我让她俩结合我们学过的有限知识、了解的有限的类似人物去思考这个问题。
很快,她俩又来找我了,说她们确定了与陶渊明有关联的两个人物:屈原和苏轼。甚合我意啊,我其实也就是想让她们把这三个人物关联起来,因为在面对困境时,陶渊明之前的屈原选择了投江自尽,陶渊明之后的苏轼选择了豪放旷达,寄情山水的同时造福被贬之地的百姓,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经历性格造就了他们不同的选择,如果我们的课本剧能将关注点从陶渊明上升到前朝后世,那么其深度和意义必将不同凡响。
汪导和钟导很快就领悟到我的意图,我提醒她们要注意合作,最好成立一个创作小组,大家分工合作,于是国庆长假里我基本上每天都能收到她们的进度反馈,“老师,剧本的大纲已经完成了!”“老师,主题歌的歌词已经连夜出炉!”“老师,剧本初稿大功告成啦”“老师,演员阵容基本确定了”“老师,好累啊”,亲爱的孩子,累就对了,在奔向一个自己钟情的目标路上,怎么可能不累不苦呢?流汗就对了,流泪也是在所难免的,熬过最漫长的黑夜才能迎来明媚的朝阳。
终于,剧本几经修改后还算满意,演员方面也落实到位,演出时间地点也敲定了,就连剧组宣传总监建议的宣传折页也基本定稿,就在这个时候我听闻他们居然在网上订购了演出服装!这让我非常意外,毕竟我最初只是打算让他们在班内进行成果展示,最多也只打算让我任教的两个班同学一起来欣赏,可是很显然他们的重视程度远超过我的预期!
我不由得为自己的”怠慢”感到内疚,既然同学们如此重视,作为他们嫡亲的语文老师,我自然是要倾全力去支持,于是我和两位导演重新商量,决定邀请整个语文科组的老师、两个班的科任老师(因为八班也有一个古诗新唱的成果展示)以及相关领导前来观看,也允许他们邀请他们喜欢的老师来观看,还可以邀请家长来观看,基于此,我们做了相应的分工,他们负责好好排练,我负责制作邀请函、落实现场摄影人员和现场材料的印制,原本打算我自己去派送邀请函,结果我们的导演和同学自告奋勇亲自去送。
因为把事情搞大了,所以必须得更注重效果,我们商定利用周三第二节晚修进行第一次彩排,在彩排现场我真的见识了两位导演的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他们专业、耐心而有威严,更让我感动的是全体演员和工作人员也都非常服从导演的调遣,第一次排练中又对有些台词进行了修正,还调整了剧情,去掉了最后一幕,让剧情更紧凑集中。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在紧锣密鼓地各自排练,我也开始为他们的此次活动宣传造势,我为他们印制了精美的邀请函,还有宣传折页,又为他们的剧情写了每一幕的文字说明,还让他们来了个”导演有话说”,让观众明白他们的创作意图。
一切都在朝着顺利的方向发展,终于到了成果展示的这一天,为了不让前来捧场的观众失望,我和全体演职人员中午又彩排了一次,这一次同学们身着戏服像模像样,在现场我们发现原本设计的换场幕布影响了演出效果,当机立断取消换场幕布,最后一次排练不尽人意,我心里捏了一把汗!
终于时间到了,我们的课代表李友思同学落落大方致开场白,然后是8班同学的成功展示,我越发紧张了,12班的同学们能不能顺利完成演出呢?
12班登场了!我紧张得不敢呼吸,然而一切都像梦一样,12班的同学们顶住了压力,所有彩排过程中的不足都被他们克服了,所有彩排中的优点也都被他们演绎得更优秀了!现场观众都沉浸在他们的表演中了,当梁同学和高同学深情演唱《说侠》,其他演员的小剧场在我们眼前穿行时,我偷偷看了看周围的观众,我看到他们的脸上充满赞许神情,等到屈原陶渊明和苏轼一起喊出“我们想要的是——救济苍生”时,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鼓掌,我的眼眶湿润了,平时真的不那么起眼的这群孩子,只要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真的是可以大放异彩的!
演出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好评如潮!亲临会场的郭校长对这次活动也是赞不绝口,充分肯定了这种让三个时期类似人物穿越时空到一起把酒话天下的创新手法,还表扬我们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如历史、表演、音乐、美术等多门学科融合在一起,夸得我们的两位导演乐滋滋的,我也跟着这么优秀的学生沾了不少光!
朋友圈里也是刷爆的节奏让我和我的学生们又高调了一回!但是,激动之余我还是冷静思考了本次活动取得成功的原因,我以为主要有这样几点: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式的新颖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之一。光中学生因为初中基础薄弱,古诗文板块学习情况堪忧,很多时候我是费尽心思地准备,却也只在课堂上感动了自己,学生经常问我:老师,这古诗文学习到底有什么用呢?我们真的不喜欢古代人的这种说话方式!很显然,古诗文因为表达形式距离学生太远太远而使其厚重的文化底蕴、精妙的语文艺术还有真切的感情思想都被学生忽略了,那么如何让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呢?形式的多样化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让学生从传统被动的背诵翻译中走出来,改用歌唱或表演的方式去领略古诗文之美,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热情,比如12班,为了表演时准确地把握角色,同学们不仅熟读了《归去来兮辞》,还把高一学习的《离骚》、《赤壁赋》、《定风波》、《卜算子》等古诗文找出来仔细研读,甚至还自己编写课本剧的主题歌词,这些完全是自发的去学习,因此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
2、多种学科的渗透增加了课堂的深度和底蕴。我常常跟学生说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他每一门学科里都有语文的元素,政治课里有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历史课有我们必须了解的文化常识和取之不尽的人物素材,物理化学生物里有许多科学家也都是我们写作文时的好例子,就连我们的数学老师,也因他的独特可爱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之一,所以语文学科其实一直都渗透着其他学科,这次的课本剧表演就渗透了历史、音乐、表演、美术等多种学科,也因此更能深入人心。
3、学生的自主+合作带来的高效学习。在这次的语文活动中,同学们的自主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从编剧到导演,从主演到群演,从道具到服装,从化妆到宣传,方方面面都是学生自主策划,分工合作,全班同学统一思想,服从导演调度,真正体现了集体力量大的真理!而在这个过程中,既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又提升了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特别是体现了超强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这一点是我们的常规课堂很难做到的。
4、仪式感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前我常常觉得教学应该务实,不应该有花架子的表面仪式,但是在这次活动中,我却体会到仪式感是能对学科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这次的邀请函,我为了不怠慢同学们的热情,特意购买了非常精美的花纹纸来印制宣传折页,亲自设计印制邀请函,构思剧情说明,朋友圈宣传造势,广发英雄帖,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超强大的仪式感,让同学们更加觉得要认真对待,所以很多时候,想让学生认真对待的事情,我们必须先认真对待,仪式感能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而尽全力地做到更好。
活动结束两天了,但是却像剧情介绍的那样,一曲终了意未尽啊!感觉值得回味的很多,需要思考的也很多,好在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还要想的做的都还很多,且行且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