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八佾篇第二十一则。
1、原文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傅佩荣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有关社主用木的事。宰我回答:“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粟木,意思是说:‘要使百姓紧张战粟。’”孔子听到这样的话,就说:“已成的事不能再解释,过去的事不能再劝阻,从前种种也不能再责怪了。”
宰我即宰予,字子我,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是名列于言语科的学生。社即土神,古代建邦立国都要立社,以其都城合适的树木为社主。大概情形是:社所在之地有树,有树所制成的牌位,也有祭祀的庙。
社主之木,夏朝用松,商朝用柏,周代用栗,这样的答复已经完整了,但宰我补了一句:“使民战栗”。古代栗木的“栗”与战栗的“栗”,音同字同,可以联想一起。宰我的回答,等于暗示鲁哀公用武力改变三家大夫专权的现状。
孔子说的三句话意思相近,一方面提醒宰我不要自作聪明,另一方面则不赞成用武力改变鲁国现状。现在常用的“既往不咎”,是指一个人犯了错,只要改过迁善,过去的就过去了,不要再提。能以未来的善行补救过往的错误,才是人生正途。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原文是“问社”还是“问主”,不同版本各有不同。对于问的内容,理解也有不同,有人说是指要树立起某种树作为土地神的神主化身;有人说是要用某种树木来做土地神的神主牌。众说纷纭,但总的说来,是指祭祀社神(土地神)的礼仪相关的事情。宰我对于树种的不同进行了自己的阐释,认为周用栗树是要取其谐音,让人民感到战栗。
对于这种直接且带有不仁之心的观点,孔子当然不同意。“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看似是对宰我这种既成事实不再置评,但如果宰我说得对,没有“咎”,孔子不会用“既往不咎”这个词语。孔子不轻易批评人,但从这里已经感觉到了他深切的失望之情。论语后面有批评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这么直接的话语,可见夫子真的很生气了。
4、弘丹学习心得
如果不了解背景知识,会觉得这段话,孔子的回答好像跟宰我的这件事没什么关系。从傅佩荣老师的解读中,了解了一些背景知识,宰我的回答是暗示鲁哀公用武力改变三家大夫专权的现状,而孔子是不赞成用武力改变鲁国现状的,孔子的回答也是提醒宰我不要自作聪明。
看孔子这三句话,觉得非常有内涵。这三句话的主旨都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不管是成功,失败还是过错,都不必再去纠缠,关键是看未来的行为。人是无法改变既成事实,能改变的是未来的行为。
5、都市隐居人解读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关于社的问题,宰我回到说:“夏后氏种松树为社树,殷人种柏树为社树,周人种栗树为社树。”又说:“用栗树是为了使百姓战栗,对官府有畏惧之心。”孔子听到这种说法,说:“已经有结果的事情就不要再说,已经开始执行,阻止不了的事情就不要再劝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
这一段初看前后有点不好联系。宰我这个学生在孔门贤人中是以言语著称的,不过也是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孔子看来不太喜欢这种耍嘴皮子的学生,何况宰我经常自作聪明给老师抓到。
夏商周三代种不同的社树,其实都是选择最适合首都当地的,并且能够长寿、长青的树,松、柏、栗这三种树都是这样。但是宰我后加的这句“使民战栗”就很有意思了,显然是暗喻要严格执政。不过宰我这样的聪明人应该不会看不清形式,不知道鲁国君主无实权,大约是看出哀公对三家专政不满,想要讨伐他们来树立自己的权威,才适时的提供理论依据。
很显然孔子也不是不识时务的人,看到这对君臣用隐喻问答,也用隐喻来无指向地劝谏并批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三句连起来,就是劝鲁哀公不要急于追究臣下过去的过错,让他们今后改正就好,实际上是知道哀公无能,志大才疏,不要太理想化。同时也是警告宰我,不要对过去的事情胡说八道。事实上,这两个人最后都没有听从孔子的劝谏,也都没有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