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小感


读完双城记已有一段时间,可仍津津有味。但这作品我只读过一遍。如果有机会,可能会去读第二遍、第三遍,相信会有新的、更深的收获。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千头万绪。但当你读完一切都又归拢合一、豁然开朗。  书中无论是勇敢的马奈特医生、恪尽职守的洛瑞、吊儿郎当的卡顿、善良的露西、自称商人的杰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善良、正直的马奈特医生告发侯爵一家残忍杀害了一家5口,但自己反而被关进了巴士底监狱。

出狱后完全失去意识。好在女儿露西赶到法国,把老人从巴黎接到了伦敦。在女儿的陪伴和细心照料下,老人慢慢恢复了意识。

  在英国露西结识了脱离法国贵族,选择来英国生活的法文老师达内。和英国律师助理卡顿。两人都喜欢上了善良的露西,而露西早就爱上了法国老师,两人也慢慢走到了一起。卡顿也选择了退出。

  法国那边贵族们穿着雍容华贵、继续过着奢华宴乐。穷人们面黄肌瘦、饥肠辘辘。

  贵族的在街道驾着马车横冲直撞,撞死了孩子,只是下马看了看了自己的车是否有损坏,抱怨几句。便可扬长而去。

  这样不满的情绪不断积压,终于爆发了革命,他们冲破巴士底监狱,把一个个贵族送到吉箩亭(刑具)面前,成为它的午餐。

可慢慢的吉萝亭的午餐不只有贵族、也有穷人和无辜之人……

改革的浪潮势不可挡。仅有的正义淹没在了人性的仇恨和私欲的,洪流之下。

一个接一个地被带上法庭。审判、定罪。法律变成工具,满足欲望的工具。而有人置身其外,规定可以把人开膛分尸。

  最终,演变成一场病态的狂欢,而权利赋予了他们这场狂欢的特权。

不停的把人送到吉萝亭那里,这令人闻风丧胆的泼辣女人,只消伸头朝那小窗口里看上一眼,就会咔嚓一声,掉进口袋。

台下的观众也激动地上蹿下跳。期待着这场人头落地的表演。

结束后亲切的互道公民、拥抱,激动流泪,揩干眼泪又会露出狞笑。

胜利、胜利,我们胜利了……

一大批从废墟中兴起的新压迫者,把人不断地送上断头台。口中高亢激昂着“平等、自由、博爱,要不毋宁死。”

  自由啊!自由,有多少人是假借你的名义。

法国老师达内,因收到仆人的求救信。思虑再三,决定独自返回法国解救仆人。

可后果可想而知,做为贵族后代的达内。刚到法国立即就被逮捕、等待出庭。便要沦为吉萝亭的餐点。

听到这一消息,马奈特一家、洛瑞、卡顿。焦急地赶到法国,想救出达内。但一家人用尽办法,仍无法救出达内。

但,其实卡顿早已安排好了一切,可内心仍是挣扎、不安。最后一晚,他徘徊在河畔,口中不断重复着那句:“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最后,他还是坚定的走到监狱迷昏了达内。换上达内的衣服,戴上黑色头罩,替达内去死。

  可这并非人的本相,人的本相是惧怕、是退缩、是嫉妒、是仇恨。

就像罗翔老师说的:“偷梨和让梨,哪一个更真实?”

但有股力量超越了嫉妒、超越了死亡。这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

就这样这个嗜酒、软弱的卡顿,爱变成了英雄。

  满怀盼望,怀着爱的走向死亡,德日发太太的梦也就此编织到头。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至此双城记以“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开头。

以“我看到……我看到……我现在做的,是我一生做过的最好、极端好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是我一生中得到过最安宁的休息。”完美结尾。

爱比恨更有力量,

爱可以战胜仇恨。仇恨不过昙花一现,就必和它的主人一同被拉入深渊。

这爱让饥渴的心灵,得饮甘泉。

这爱,让人学会爱,也可以爱。

这爱,使我们在混乱中,仍可以守素安常。

可想爱是意愿,能爱需要恩典。

但,在人不能,在Shen凡事都能。

这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渴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