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法国大革命为故事背景,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1794年之间,其打倒了法国的贵族和君主专制,大革命结束之后逐渐开启了拿破仑时代。
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国底层人民处于民不聊生的阶段,被科以重税,被君主、地主和贵族压迫和剥削,被视为毫无尊严和人权的奴隶。基于这样的背景,一些被压迫的人民站起来了,发动了革命,《双城记》围绕攻占巴士底狱展开。巴士底狱是一个囚禁人的地方,历史上很多反对贵族或者君主的高知文人被囚禁于此,攻占巴士底狱是为了解救站在基层阶级一边的人,是大革命的一个重大进程。从历史来看,掀起大革命的力量有很多,雅克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力量,但是《双城记》主要描述了雅克党人的力量和其从始至终的改变——他们攻占了囚禁同类的巴士底狱,拯救了那些应该被送往断头台的命运,但是部分雅克党人却在革命之后,走向极端和残暴,开始利用监狱囚禁不支持雅克党的人,开始不给公平审判机会就让异己走上断头台。在这样的故事基调上,狄更斯创造了确切的人物和故事来刻画这段历史。
《双城记》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和伦敦,当时的巴黎是混乱的,伦敦是平静的。《双城记》以复活为第一主题,以雅克党人借助各方力量复活因写信举报贵族而被囚禁在巴士底狱十八年的马奈特医生为主线,带出了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中奉献出微小力量的各界人士,并且通过一个个人物的出场描绘了大背景下的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借助狄更斯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高超的写作手法,在浓墨重彩的文字之下,读者可以很快了解到故事的背景是沉重、黑暗和紧张的。看似各不相关的小说第一部分的人物和背景,随着小说内容一点点推进,完整的故事浮出水面,这部分的人物和背景得以展现它们的作用和彼此之间的联系,这也是除了狄更斯本身令人钦佩的文字功底之外,另一个能让读者垂直落入《双城记》中的世界的原因。作者的写作就像是在织一张网,这张网处于万籁俱静的黑暗之中,随着一个又一个章节的出场,照亮这张网的光影在一点点向四周蔓延,直到小说讲至终章,整张网才全部处于光亮之中,我们才得以看清网上的每一个节点和与之有关的连接点。
我们看到来自台尔森银行的本本分分的生意人贾维斯·洛里先生是怎样一生忠于台尔森银行,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智慧老人的,我们看到他成为了马奈特一家永远信任的亲人、卡顿先生赞美和尊敬的人,杰里一生服从的人,但他却只说自己只是一个本本分分、普普通通的生意人。
我们看到被囚禁在巴士底狱十八年的马奈特医生复活之后仍然活在恐惧之中,不敢解开那个被打入巴士底狱的结,一旦触碰到那个结,这位妙手回春的医生便成为了一名“鞋匠”;我们也看到在露西的陪伴和爱护下,马奈特医生获得了冲破那道心中暗影的精神力量,并为了女儿主动迎接了丢弃了可怕姓氏的查尔斯作为自己的女婿;我们看到了他后来用自己巴士底狱囚禁者的身份拯救了自己女婿,并获得了短暂的胜利;我们更能看到这位一直需要女儿给予勇气的父亲又是如何在危难时刻鼓励女儿学会勇敢的。我为之敬佩,他被打入地狱和复活重生的经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敢想象的,他的正义、隐忍、责任心和勇气是我所敬仰的。
我们也看到美丽纯洁的马奈特医生的女儿露西小姐是如何治愈马奈特医生、如何尊重和爱护卡顿先生、如何爱他的丈夫查尔斯先生的,这种爱是浓影重重时代下温暖而明亮的光,照亮了太多太多人前方的路;是充满偏见和极端的时代中能吹散善良的人心中仇恨的清风,吹走了世俗的仇视和狭隘,留下了因它而紧紧相拥的人们;也是被禁锢在监狱的查尔斯先生的目光所及之处,是他面对死亡时仍能平静的力量;还是在遇到露西之前生活糟糕的卡顿先生心中的白月光,是他重新燃起斗志和希望的源泉。
我们看到我们吊儿郎当、毫不起眼的胡狼西德尼·卡顿先生是多么的有能力却只居卑位,是多么的不引人在意却又多么的勇敢无畏。在工作上他承担了所有内容的输出,最终的成果却无他名分,在爱情中他保有至高的真诚和爱意却只默默守护,不争不抢,在伟大的举措面前,他牺牲了自己的躯体,只留下了自己的姓名。我们想不到这样一位先生最后是用怎样不经意的步伐走向了最深沉的爱——默默牺牲,当他在监狱面前露面时,那样的平静和坚定又怎是我们这样的人所能拥有的呢?我们能做到的只是感叹、叹息和动容而已。
我们看到查尔斯·达尔奈先生生来就拥有贵族的姓氏,但是一直想挣脱,于是隐去姓氏在伦敦自食其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翻译家,他不享受它的贵族姓氏带他的一切,成功之后也不过着那种富丽堂皇、奢靡浪费、剥削底层的贵族生活,他只是一个尽力工作的普通人。可是他有这样一个姓氏,那个时代也有极其憎恶他这个姓氏的雅克党,所以他被引出来了,被送进监狱了,并”审判”至断头台了。冷酷疯狂、死板极端的雅克党头目的恶不分实际情况的直接作用在所有拥有贵族姓氏的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就这样以恶治恶,整个巴黎日益疯狂和失序。
我们还看到穿梭在混乱局势中跑腿的杰里先生和一拳终止了编织的露西小姐的侍从普罗斯小姐,他们对洛里先生忠诚、对马奈特一家忠诚且怜悯,他们是小人物,可是也有小人物的人格和头脑,他们伴在善良的人身边,最后也表达了善良。
从马奈特医生的复活到后续查尔斯再入狱,我们看到德法尔热先生和德法尔热太太引导雅克党队伍在充满不测的环境中解救了像马奈特医生这样的反对贵族压迫和剥削的人,看到他们用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的方式抵挡住了来自其他势力的威胁,聚拢了更多的人成为了雅克党人,他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也取得了一些革命的胜利。可我们也看到在攻占巴士底狱,取得小胜利之后,他们是怎么变得偏执和疯狂,怎么用毫无根据的审判处死异己,怎么利用马奈特医生的信件把他刚解救出来的查尔斯再次关进监狱并送上断头台的,并且还要计划把与查尔斯一家全部处理掉。德法尔热一家的演变是利用故事反应了法国大革命历史上的一些疯狂事件,在一个由恶引起的革命中,最后革命者又用恶作用到那些不服从自己的人的人身上,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古往今来,人类的想象力创造出无数贪得无厌、不知餍足的妖魔鬼怪,如今全都汇集于吉萝亭一身了。而在法兰西,由于土壤各异、气候万变,还没有一草一木、一根一叶、一枝一果,具备了比产生这种吉萝亭恐怖更为有利的生长和条件。用相似的大锤再一次把人性击得走样,人性肯定扭曲成同样的畸形;再一次播下一样是掠夺和压迫的种子,结出的必然是相同品种的种子”。
我今年到现在读了快二十本书,但是这一本我可以直接说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看的一本。一方面,由于《双城记》本身就是一本问世了100多年仍然引人注目的名著,狄更斯本身的写作自然是不必说,但我想特别指出的是这本书的翻译,可以看出来真的很专业和用心,译者对于词汇的选择和运用以及句式的使用和编排是极其贴近小说背景且高级的,能读到这种翻译如此高明和舒服的作品是读者的一件幸事。狄更斯自身所具有的那种华丽、厚重和准确的表达能力,章节间高度联结和宏大的历史背景刻画,虚虚实实的一个个有力又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极具碰撞性的人性描写,让读者忍不住一点点往下读,往下思考和想象,而且事实是随着阅读一点点展开,悬念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刻才解开更是让读者对整本书都充满了好奇和未知。在尘埃落地,马奈特一家的马车重新向伦敦驶去之后,狄更斯用简短又充满希望的词藻告诉读者书中的人物一切都好,历史也在随着时间往前流淌,但那些在这场革命中展现出来的人性——爱、宽容、勇敢、默默牺牲、固执己见、无情和疯狂仍然回荡在读者心中。读完这本书就像是完成了一次在深山中的探索,过程是黑暗的、心痛的和未知的,当探索完走出山林,回望这座深山,我只能看到郁郁葱葱的外貌和时而黑暗时而透亮的树丛,难以描绘出深山中的一草一木和生活在深山中的生灵的灵性和特点,但是日后当我再谈起,我会说这是一次此生难忘的探索,并会向那些感兴趣的人反复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