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猜想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噎饭时偶然看到六尺巷的故事,仔细读了一下,在本人看来这故事实在很别扭,觉得质疑一下也无妨。

  我们先认可历史事件真实存在,但历史是人写的,由于篇中人物背景太少,故事线太短,作者很难准确描述出人物真正的主观意图。我想针对这一点提出一种新的猜想,从我认为的平民百姓和官僚的主观意图出发。

张尚书看到来信后作为一个官僚他得先想:"邻居家也是大宅子,我们家在朝廷有人,难道人家家里面就没有吗,要是帮了自家人,不就得罪人了吗,这对政治仕途可不利。但是如果拒绝自家人就是不给家里面面子,家里那边关系也得维护。不如让家里边吃点亏,再语言安慰下他们。这样我的态度就表明了,家里的人情我领了,然后吴家那群人我又没有得罪,至于你们怎么做那是你们的事。"

  张家人接到来信,很失望,觉得很吃亏。但转念一想:"毕竟一个老祖宗在上面供着呢,人家要求了,不能不他面子,虽然丢了三尺地,但这是张大人的主张,我们听张大人的话办事,就可以增进跟张大人的关系,我们吃了亏,张大人会觉得心怀歉意,日后张大人可以在其他方面弥补我们这次的损失"。张家于是割地三尺。

  吴家人见状一想:"人家家里面在朝廷当官的人都帮忙了,过去我们得罪只得罪他们老家这一户,这回可扯上张尚书了。要是我们让张家人吃亏,就等于是让张尚书吃亏,不给张家人面子,那就是不给张尚书面子。这事不能闹大,凡事以和为贵,还指望以后能相互照顾呢"。于是吴家也割三尺。

  但这也只是一种猜想,肯定是不准确不到位的。但是该事件的记录也是存疑的,如果发生在春秋时期还会让人觉得合理一点,当时人们很重仁义道德,但后来的人们倒是逐渐的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了,仁义道德和人的私利一直都在相互对立又融合,否则怎么会出现《孙子兵法》那些狠毒不义的战争技巧,苏秦张仪又怎么合纵连横。就算放近代来看,人们要是不重利,李宗吾的《厚黑学》尽管很不严谨,为什么又有很多人趋之若笃的去拜读呢,满口的仁义道德倒更让人觉得像是表面文章。

《六尺巷》能被记录进历史,直至今日被人传唱,它有它特定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但六尺巷的故事在今天会发生吗?一户普通的平民百姓,家里无权无势,谁愿意身先士卒的尝试在这种利益冲突上礼让一下,看对方是否愿意给你割三尺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感冒这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每次感冒都被折磨的苦不堪言,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美国朋友强烈推荐下,尝试了美国家庭治感冒...
    jamlover阅读 9,003评论 0 1
  • 弯弯已经6个月了,好快啊
    66eb326a7757阅读 1,384评论 0 0
  • 我有一個朋友,總是不想破壞她和友人的感情,所以到處遷就。我時常和她說,你不爽就說出來吧,不用遷就的。可她還是過不了...
    于予阅读 1,079评论 0 0
  • 表姐谈的第一个对象就是一个军官,子弹壳风铃依然在她房间里挂着。由于地区原因,算是异地恋吧,最后分手收场。随后谈的两...
    鈎鈎手指頭阅读 4,724评论 0 0
  • 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是君奉天踏入仙脚后脑子里出现的第一句话。 潇洒神逸的仙者背对他歪在榻上,未着发冠,一头白发自然...
    淮音阅读 2,865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