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发完周总结,几个朋友私信我,家有俩娃,还要工作,是怎样同时做这么多事的?感觉一个孩子已经是焦头烂额,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了。
我非常理解、感同身受,豆芽儿一岁多的时候,我也是每天“被安排”,毫无计划可言,整日在困顿无力中挣扎,没有“时间管理”的意识。可能现在正赶着豆芽儿上幼儿园、老二也比较好带,能让我腾出时间做点儿自己的事,而且我的时间管理也只是处于初步学习、不断优化的过程,很不成熟,只能先把自己的经历和已有的心得分享给大家。
最初有时间管理的意识还是在前年年终总结时、领导的一个建议:每天早上把这一天要完成的工作写在纸上,提醒自己,下班时再核对检验。第二天我就开始实施,并将这个习惯保持到现在。这确实帮我及时处理了很多容易拖延的小事,短暂的满足感之后但却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那些比较难的或者需要大块时间完成的工作因为我优先完成零碎的小事,产生很多碎片时间,使得大块任务不断往后拖延,直到截止日期前才勉强完成,更别说想要腾出时间学习了。
想要管理时间,就要先对时间有觉察,意识到自己每天是怎样过的,我坚持记录了一星期的《时间消耗清单》,不评判不计划,只是真实的记录。这个过程提高了我对时间的敏感度,看到那些在无感中被自己浪费的时间黑洞,也让我逐渐发现自己比较高效的时间段(比如早上五点到七点),有意识地匹配精力和任务量。于是我开始着手整合时间,哪些小事可以集中做,哪项工作需要安排一个时间段专注地做,同时给自己设定一个闹钟(后来才知道这就是番茄钟)限时完成,有了这种紧迫性,效率自然会提高很多。
之后在给自己列“每日任务清单”时,我用+-*/四象限的模型计划并排序,优先完成大项工作,也就是先吃掉那个最大最丑的青蛙。事实上,你会发现,吃完每天的三只青蛙,不仅成就感爆棚心情好,那些需要用碎片时间完成的小任务,也总是能找到机会插缝完成。
同时,想要高效完成每天的任务,精力管理是首先要做好的,好的身体是效能加速的基石。对我而言,就是坚持两件事:早睡早起和健身锻炼。
三十岁以后,尤其是生了俩娃,发现自己明显不能熬夜了,晚睡两小时需要几天来缓,但是早起吃掉一只大青蛙,却能让一天精神抖擞。
坚持锻炼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是用了很长时间才养成这个习惯。总结下来,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给锻炼这件事找到了多重目标:最初锻炼只是为了“瘦”,以改善连生俩娃改变的体型;后来发现每天中午休息时间锻炼40分钟,下午精力充沛,状态很好;再后来认识世界记忆大师琳琅墨老师后,她说锻炼好的记忆力,其中一项就是要坚持运动;《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里也提到:健身的根本目的是健脑,而大脑则是我们保持学习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有了这么多好处,就很难轻易懈怠,尽可能的珍惜这个“低成本高回报”的机会。
当然,即使有这么多的好处,人天生的惰性也很容易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这些都是我经历过的。所以想要养成一个习惯,就要给自己建立一个“习惯回路”,这是我在学习快速阅读中收获的观点。在开始刻意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时,我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提示”动作:中午11点20,不管正在干什么,闹钟响起,提醒我“站起来、换鞋”,做完这一步,后续就能自然展开。每天锻炼之后,我都会把打卡截图发给罗同学、妹子和弟弟,他们总是毫不吝啬地给我点赞,这就完成了“奖励”,当然,瘦身和好的精神状态本身,也是一种奖励。坚持一段时间,当锻炼成了自己的核心习惯,也就不再太依赖“提示”和“奖励”了。
恩,好像有点儿偏题了。。。
回到时间管理本身,还有一点对我受益很大的,就是做好情绪管理。妹子说“情绪会扰乱做事的清晰度”,当我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情绪之中时,及时切换状态,给自己一个“积极暂停角”(这是我在学习正面管教时收获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情绪问题给自己带来的损失。同时,假如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没有完成预订计划,迅速的抛弃内疚感,接纳自己、尊重自己、关爱自己,想一想接下来还可以做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无论何时我都不会忘记,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家庭对我来说,仍然是现阶段最重要的,而我一直学习保持进步的状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为了“陪伴孩子终身成长”。所以,回到家,我会全身心的陪伴孩子,也会因此格外珍惜陪孩子之外的其他时间,尽可能地提高效率。
这就是我这几个月践行的一些心得,也是对自己阶段性的复盘,并不代表自己做的很好,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偷会儿懒,但不能允许自己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