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是现代人最稀缺的能力。
许多工作者认为,将任务拆成碎片,再利用零碎时间完成,和空出一段较长的时间,专注把一件事做好,两者都能达到同样的目标。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却指出,管理者要是能展现效能,必须能完整地支配时间。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提到,写报告可能要花6—8小时,但如果你是连续3周每天腾出两个15分钟的零碎时间段写,最后可能一事无成。因为你可能每次写之前,都要看一下上次写到哪,才能继续产生新的进度,这时15分钟已到。想加快进度,倒不如锁上房门,拔掉电话线,不受干扰地一次完成,更有效率。
沟通也是一样,举例来说,上司交办工作给部属时,要达到目的,沟通时至少要讨论“他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之后才能订立绩效标准,最后也才能评价对方的表现,这可能得花一个小时,许多人却认为花5分钟就足够了。想象一下,5分钟,大概只能跟部属交代他应该做什么,但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可能只做到第一层,或做到他认为达标的成果就停止了。在双方认知不同的基础上,工作能做好么?
因此,有些任务根本无法在零碎时间完成。只能空出一大段时间,专注处理这件事,才能把事做好。
彼得德鲁克所说的“花一段时间,在一件事上”,其实就是深度工作力,指的是在免于分心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这种专注可以把你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而这种努力可以制造新价值,改进技术,让他人难以模仿。举例来说,美国知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花了整个夏天时间,在纽约采石场一座小屋里协作《汤姆历险记》,为了保证能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写作的小屋距离主屋很远,远到家人必须吹号角提醒他吃饭。
然而现在,各种资讯通过手机电脑,很容易把大多数工作者的注意力切成片片断断。再加上,一个公司成功的因素太多,多数工作者(尤其是中层)很难将自己负责的事务与成功产生连结。也就是说,有些任务无法立刻看到贡献,直接证明对公司的价值,所以,有些人透过“装忙”,也就是做血多明显可见,却不一定有价值的工作,浅薄但可量化的工作,证明自己有“做事”,“生产力高”。以上原因,让工作者由深度工作,往浅薄工作(指非高认知需求,偏向后勤工作,往往在注意力分散中执行)转移。《DEEP WORD深度工作力》指出,如果经常处在慌乱的浅薄状态,很可能永久减损深度工作的能力。
从脑神经学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专注于重要的事,将会感觉更正向。大脑无法区分哪些是大事,小事,它只会针对人关注的事项反应。把关注力放在完成每一项工作,做完会会获得更多愉悦感。
深度工作的两个益处:把事做好,技能学透
《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举例:天才与庸才的差别不在天赋,而在是否采取正确的方法练习。所谓正确的方法是:
1、你的注意力必须专注在某个你尝试改善的技术;
2、你需要懂得回馈、纠正方法,把注意力放在最有生产力的地方。达成这两项的关键条件,都在于能不能掌控注意力。从生理学来看,专注练习某项技术能刺激髓鞘生长,髓鞘是神经元外的脂肪组织,越多层神经传导越快,能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具备深度工作力,让你不只把事做好,掌握现在。快速学习,更新自己的益处,更使你在未来不被淘汰。深度工作力,是一种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