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小学许久没联系的同学见了面。
“林总,你就厉害了,小学开始成绩就好,还考上了211。”
“对啊,我记得你以前成绩可好了,听说大学时候还创业了?”
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开始套路起来,只是没想到我居然成为了话题的开端。
我笑着说道:“没有没有,都是些小打小闹,不成系统的。”
虽然是些场面的恭维号,但我知道,在他们眼里,我不应该是一个普通的人,要么成为学霸,要么在事业上取得很大的成就。
但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就是个普通人,甚至是很不起眼的那种。
换做以前,我是不会这样想的。
高中以前,我是属于学习成绩较好的那一类型。
而且不怎么来事,特别听话的那种。
所以在家长和老师眼里,这孩子有前途,成绩好,还比较沉稳。
初二那年开始寄宿,跟几个本地的同学玩得比较好,但那几个本地同学恰恰是老师眼中的"差等生"。
于是,班主任开始找我谈话,大致意思就是,不要和他们玩得太近,他们和你不一样,你成绩好,容易被他们带偏。
在那个单纯善良的年代,班主任的话就像圣旨一样,因为除了家长,他们就是社会的代名词,是经验的分享者。
就这样,我也被这些话骗了,以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开始寻找一个别人眼中的自己,比如别人会说,你读书那么厉害,以后肯定会是个学者。
然后我就开始读一些很高深的书,但其实读懂多少,别人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别人会说,你脑子转得挺快,将来会是个很厉害的企业家吧。
然后我就说自己以后要当企业家,要赚钱。
总之就是不能承认自己普通,否则会和自己的人设不符,一个读书那么好的人,怎么可以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员工。
后来升到大学,我开始意识到,事情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完美。
大学里,没有人会觉得你无可替代,也没有会在乎你成绩的好与差,一切都是冷暖自知。
大三那会,实习动员会,学校请了一个优秀的师兄给我们分享实习经验,我对他讲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
“在公司里,你会发现什么履历,什么头衔都变得不重要,真正被看重的,是你的能力,你以为的优秀,在老板眼里,就是普通大学生,每个人都是这样。”
那时候对这句话,理解得也很单纯,因为是在实习动员会上听到的这句话,所以会把它理解为大家要诚恳,多积累经验,放低自己。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在大四才开始慢慢理解。
大四下学期,大家开始找工作,考研,每个人都为自己选择的方向努力着,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我也就这样,哪有那么多励志故事,都是平平淡淡的人。
大四上学期,回家过年。总会被家里父母亲戚拉着问一些问题。
“找到工作了吗?”,“名牌大学出来,应该不用愁的啦”,“总不至于在广州找个几千块的工作吧,那还不如回家。”
那一刻,我选择了做个怂人,没有告诉他们,其实我还没有找到工作,其实我没有你们想象得那么优秀,也没有你们想象得那么光鲜。
我和很多大学毕业生一样,只是芸芸众生中很平凡的一个。
但我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平凡普通而感到失落和不甘,因为我正努力着,慢慢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或许是你们眼中的样子,又或许不是呢。
谢谢关注,我是门前有个瓜,一个普通又平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