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自身常常处在充满忧虑与恐慌的状态,在“佛系”和“丧”文化中越陷越深时,似乎很难再对古典浪漫风的励志片提起任何兴趣。《生活多美好》这部电影就这样在观影片单里躺了好久。事实证明,很多情况下影片本身的意义很容易被自己的偏见所掩盖。
这是好莱坞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弗兰克·卡普拉在二战结束后拍摄的一部圣诞电影。有影评人曾经这样比喻,说如果美国人圣诞节没在电视上看一遍《生活多美好》,就和我们的暑假没看《西游记》和《还珠格格》一样,白过了。虽然这部电影在当时上映时票房惨淡,但如今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能够代表生活仪式感的存在。
那么,这部在半个多世纪都能给人们带来温暖力量的电影,究竟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
在卡普拉的影片里,始终会围绕着的一个母题就是“奇迹”,而这奇迹的本质是“美国梦”。《生活多美好》讲述了一个在圣诞夜因丢失银行欠款准备自杀的男人,在天使和朋友们的帮助下,重获希望的故事。也许有人会觉得导演在电影中对于理想主义精神的表达显得有些不真实,但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在它天真的外表下,包裹着对个人与家庭、与社会、与世界三重矛盾关系的探讨。无论是审问当时的美国社会,还是用来检视我们当下,这都是一个深刻且永恒的主题。
个人与家庭
影片一开场的奇幻元素就已经为整个电影铺上了童话般美好的色彩。圣诞夜晚,上帝听到了无数人都在为一个名叫乔治贝利的人祷告,于是便召唤了一位天使去帮助他,而我们并不知道主人公到底遇上了怎样的麻烦。“你要想帮助一个人,就要了解一个人”,跟随着天使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乔治从小到大的一生。
12岁便自称是“探险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的乔治,最大的梦想就是离开自己所在的小镇,去周游世界,在大城市做一名城市建筑规划师。他对父亲说:“我不希望一辈子被囚禁在一个破旧的小办公室里,我想干些大事儿,重要的事儿。”但父亲突然去世,离开还是留下成为他第一个要面临的矛盾选择。
影片中用了非常显眼的特写镜头来处理这一小的高潮片段。该场景前期的铺垫,就在视觉上让乔治与其他角色站成了两边,然后当他走进来这个特写镜头里,听到了自己不得不留下的理由。这一刻,即使没有台词,我们也能乔治的脸上感受到他内心的情绪。家庭的责任在呼唤他回去,要求他牺牲。
“你知道世界上最令人激动的三种声音是什么吗”
“早餐好了,午餐好了,晚餐好了!”
“不不不,船的抛锚声,飞机轰鸣声,火车隆隆声”
当乔治在火车站终于等到说好回来接班的弟弟,却得知弟弟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机会,这让他意识到自己在外闯荡的梦想终于完全破灭时,乔治孤单地站在他永远也不会搭上的火车旁,缓缓走入人群。
“火车汽笛声”与“世界小报”,在片中象征着远方和梦想,当乔治每一次听到或者看到时,眼中都会不自觉地闪烁着光亮。在弟弟回来大家欢聚的晚上,他无奈地将小报扔掉,尽管承受了如此多的痛苦,但他仍然坚持了下来,直到最后。
我相信大多数在北上广深漂着的有志青年们,大多都和曾经的乔治想法相同——“我要把这个寒酸小镇远远抛在身后,去见识下世界”。但这里讲述的恰恰是没有走出来,被迫留在小镇的故事。
当我们换一个角度去审视这样一种选择和困境时,你会发现任何人,是独自漂泊在外,还是与家人一起生活,都在同样经历着冒险,无非是地图不同,然而最终努力的方向,都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平衡点而已。
个人与社会
众所周知,在卡普拉和乔治贝利所处的二战后时代,美国人对国家命运和未来道路的认知,十分深刻且一致。主流文化的走向和诉求,就是卡普拉赋予主人公的诸多优秀品质:友好、善良、诚实、勤奋……这同样也是早期“美国梦”的核心元素。
电影中的反派角色,冷酷的商人波特,无疑代表了在经济急速膨胀时期的腐败与邪恶,他是最富有也最卑鄙的人,是将成功建立在剥削他人基础上的人。而与之对抗的,就是乔治贝利和他父亲,以及他们为普通居民提供小额贷款的公司。
乔治与波特的对立贯穿整部电影,但在画面中处于更高位置的永远是乔治。当然,仔细分析影片中波特想要收买乔治的场景就会发现,开始他比波特高,在考虑波特建议时下降到同等高度,但最后恢复理智又重新升高。导演熟悉的运用这一视觉技巧,暗示了我们角色间权力关系的变化,从而告诉我们,谁是权力中心,而谁在道德上更加优越。
如果说波特象征着人们对财富的渴求和追逐,乔治的妻子玛丽则象征着帮助他人和社会的理念。这两个重要的配角人物,从旁衬托出主角的人性选择。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坚守传统的价值观,始终让向善的一面占据主导,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
“美国梦”的变味,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已不再相信只要有智慧、只要肯努力就能最终成功,投机、快速的致富手段才是精明的商人最明智的选择。而当我们被同样赤裸的商业主义包围,被一连串的生活打击之后,是否会坠入空虚,成为下一个波特?
是的,《生活多美好》里的乔治太完美了,他从头到尾都在牺牲掉自己的一些东西,去承担所谓的责任,去为更多的人创造幸福生活的可能,这样的人会真的存在吗?
个人与世界
世界充满了一切耀眼的可能性,但因果永远都不会有必然性。就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乔治一样,他的善良在大部分情节里,得到的不是善报,而是惩罚。
他救了落水的弟弟,但却失去了左耳的听觉;他承担起父亲留下的贷款公司,但错过了踏上大学旅途的机会;当银行发生危机时,他用自己度蜜月的经费补贴了居民……他的无私驱使着他做正确的事,却不断地阻碍着他的理想。
既然这个世界不是永远的善有善报,那它又是如何来定义成功?我想影片在最后的高潮结尾处给了我们答案。
乔治的叔叔丢失了8000美元的还款,令他处于因诈骗罪入狱的危险之下。事情变得越来越糟,乔治开始相信自己死了比活着更好。就在他准备自杀时,他的守护天使出现了。天使克莱伦斯向乔治展示了没有乔治存在的小镇是什么样子,而乔治放佛置身于一场噩梦。
弟弟9岁因落水被淹死,从而弟弟参军时救过的人也都未能存活;父亲的建筑贷款公司破产后,变成了招待所;曾经受他帮助搬离贫民窟的司机,因没钱买房被妻子抛弃;他的妻子玛丽则变成了一个老处女,终身未嫁……
天使让想要放弃生命的乔治意识到,自己的一生是多么有意义。当乔治终于回到了原来的世界时,他得到了来自小镇上居民的慷慨援助帮他渡过了难关。
乔治的财富,是靠其家人和朋友来衡量,而非收入。这也是影片最后的点睛之笔,天使给乔治留一下的一句话:“记住,拥有朋友的人永远不是失败者。”
被这温情和美好的结局感动之时,再回过头去想,其实很多东西都未曾改变。坏人没有受到惩罚,乔治依然需要为生活奔波,就像影片中他始终在与家里楼梯上坏了的那个扶手较劲一样,生活中的很多矛盾和缺憾并没有得到解决。
但这种表达并没有让我们感到无力,反而却有了一种继续前行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多美好》所代表着的理想和希望,并没有看上去那么浅薄。成功与平凡之间也许并没有完全隔离的屏障。我很喜欢乔治的父亲在对当时野心勃勃的乔治说,“我们做的这些小事中就蕴含着伟大,而这些小事是令人高兴的根本动力。”
影片带给我们的,是面对生活失控时的信念和勇气。而我们应该感到庆幸的是,总有这些经典的艺术作品,像一束光,来陪我们面对这时而困顿、充满矛盾和分歧的漫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