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儿烧柴草,八零年代村里用上了煤球,到今天,液化石油气与更清洁环保的电力渐成了人们能源之所需。尽管如此,煤这个矿产仍在村里占了重要的地位,因其最适于烧制旧俗礼敬神明与先人的祭品之缘故。
我当孩童的时候,煤是村里的主要消耗燃料。那时候村里仅有两家制作蜂窝煤的人家是从早太阳未起忙到傍晚夕阳已逝,除去雨天全年无休,制作的煤主供乡里,也外销近村。制煤中的一家煤场挨着旧祠堂,堂前是平整的埕面,大小恰做成一个篮球场。埕前两侧各植有一株榕树,树龄已不可考究,树旁是一条小河,河水随着潮汐勤奋地把清澈江水渡进来,供乡人浣洗衣物农具,同时也带来鲜活的鱼蟹之类的可渔之物。河道最是怕淤泥沉积,但村里的这条却不用定期排水清淤,因为这些沉积了动植物尸骸的淤泥,最终借由煤工的泥斗又回到了地面上,成了蜂窝煤的一部分,燃烧过后经锤打粉碎还可作为猫砂供知羞耻的家猫掩盖它的排泄物。
煤矿经粉碎之后,与河泥河水混匀,即可制作成蜂窝煤了。一个煤球上均匀扎有九个孔,为了更充分燃烧的缘故,也便于夹取拿放。拌煤泥只靠一把锄头和煤工的一双脚,像西方古时候酿制波尔多葡萄酒时用脚进行葡萄的破碎工序一样,煤工站在堆成圆形的煤泥中间,一边把边缘的煤泥刨回中心一边不住地提踏着双脚,若是没了黑乎乎的煤泥的遮掩,你会以为他在踩着前卫的舞步自个欢喜呢。
和好的煤泥用手抓一把一捏,即成团而松手不散,指缝间淌着挤出的浑浊的又黑又稠的污水,像极煤矿舍身之后流出的血。这时候,煤工便取来一个装有半桶河水的靛青色胶桶,两套煤印子搁水里泡着,那是煤工制作煤球的模具。约八十公分高的中空铁杆嵌着一条压杆,那是用来“吐出”煤球的推杆,铁杆下镶着一个约十公分直径的圆筒,大圆筒里均匀嵌着九个直径约一公分的小圆柱,用来形成蜂窝孔,推杆则镶上一片带有九个小圆孔的铁片,恰好与圆筒嵌合这一来,吃进去的煤泥经推杆这“舌头”一推,便可吐出标准的煤球了。熟练的煤工用这煤印子轻巧的印出一个个煤球来,在埕面上随意摆放的整整齐齐的。我是今天看了明天看,总是看不厌这做工,一次我央他让我试试,便拖着桶里的另一个煤印子也学着煤工印起煤球来。我印的倒是像模像样,只是师傅印好四五个的功夫,我也就磨洋工似的印出一个,煤工见了,便借口我年纪尚小,又说我将来是不用吃这碗饭,我便满足地走到一旁专心看他表演,实际我那时确不过高出煤印子十多公分。
印好的煤球经晾晒干燥后便可出售,但这中间也是颇为曲折的。晾煤球的场地边上是一个篮球场中间又无其他拦阻之物,于是脱板的球要是球员拦截不及,便要把尚未干燥结实的煤球压出个扁脸来。
一次,天上满是乌云,看来天还不打算放晴,太阳偶尔从云缝中艰难地挤出一点笑容,这样的天气照样是不好开工和煤泥的。我去上学时候,看他又在撑那条大大的船。钢筋水泥的船身是修长苗条的,中段留着几个大大的格子,以我孩童的认知去看,这装满淤泥的船是要用几头牛才勉强可拉动的。但事实是煤工仅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深深地扎进河底,身子一下蹲,手顺势一用力,杆子便向前倾斜这,抵这河底推着船往前。他总是划着船到大池塘那里,把像簸箕的泥斗固定在那推船的竹竿上,一杆一斗地挖起塘泥,直到堆满船身上的大格子,眼看着河水就要漫过船沿时,他才停住,照着来时的样子把船划回岸边。我一直觉着这很危险,想着要告他勿贪多,但几次不见出事,慢慢也就习以为常了。
我自毕业成了上班一族,偶尔觉着累烦,老有抱怨的冲动。只是细想,那些出卖劳力在生活的人儿,他们又是怎样的不易,仍奔着美好的憧憬在挥汗,我这点儿累,虽也是累,倒不至于不能承受,而生活,哪有容易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