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本《胜者心法》-冯唐
这本书主要是通过读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解读来提高当下工作/管理中的一些判断
p4 冯唐写胜者心法(资治通鉴)资历
1.热爱历史,并读了40年历史,十四岁读史记,十七岁读资治通鉴,再忙枕边也放着一本《二十四史》或《资治通鉴》
2.有一定的出书/写作能力,写过《成事》《成事心法》
3.高管履历,拥有一定管理实操经验:麦肯锡董事合伙人、华润医疗集团ceo、中信资本私募股权投资高级董事总经理
p9孔子执政,首“正名”
卫国国君,让孔子管理政事,孔子先“正名”,就是先安排职位,每一层级叫什么,谁听谁的。
p13好句:鸟站在树枝上歇脚,它的信心不是来自枝条不会断,而是来自它有翅膀,它能飞。
p2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如果位高权重的人,可以不讲礼貌的时候,还讲礼貌,会给周围人以巨大的精神动力,你都不用说,周围人就会像你学习。如果你是领导,天天比团队中的其他人都早到公司、都晚走,那你会很受尊重。
p28文侯(国君)与田子坊喝酒,听乐谈到音高不和谐引发的论政
意思大意是国王君王,不用纠结技术,要去找有相关技术的专家和人才
原文如下: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
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金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翻译成现代文意思就是:文侯和他的导师田子方饮酒,文侯说,这钟声的声音好像不和谐,左边的音高了。
田子方就笑了,文侯说,你笑什么?
田子方说,作为君侯,应该清楚的是如何选乐官,而不是知道怎么奏乐。今天您作为君主那么清楚音乐,我有点担心您有点不清楚如何“选,用,育,留”魏文侯说,你说的很好
我的理解:首先,他们两关系很好,因为在一起喝酒,其次,田子方情商还是比较高的,直接通过浅笑引出他的教学和思想,而不只是单纯灌输或者颐指气使的教导。最后,往好的方面想。就是这个师傅确实是时时刻刻在想着教书育人,因为在闲谈,喝酒,闲情逸致时都在想着穿插着教导一些为人处事,做国君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朋友身份,谈双方兴趣爱好,饮酒赋曲。
p32古代君王选丞相的方法(五个问题测试)
以及现代杰克韦尔奇选高管的方法
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召见李克,问他选择魏国宰相的人选,李克没直接说选择谁,但是说了他认为的选择“高管”的标准
1.平常待着的时候,他跟谁亲近,跟谁来往密切
2.发达的时候,他给出去了什么,给了谁,给出去做什么
3.官运亨通的时候,他推荐了谁?他空出的位置让谁填上了
4.仕途不准的时候,他选择不干什么,还是戴着什么干什么
5.没钱、没资源、没吃、没喝的时候,他不接受什么?
不过我认为通过电器ceo杰克韦尔奇的选用高管的标准,对我们选拔高管来说更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杰克韦尔奇成就:
一:把通用电器公司从世界排名第10做到了世界排名第1,把公司做到了世界竞争力第一
二:把公司从150亿美元市值做到了4800亿美元市值
面试高管(我会问的问题清单):
问题1:请用最简洁易懂的语言把你职业经历中最复杂、最难的事情向我们介绍一下。
问题2:你人生中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什么(但是高管可能不需要问)
问题3:说出一个一直长时间在坚持的事
杰克韦尔奇认为高层需要1.真诚2.感知力(对行业、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客户需求变化的敏感性)3.爱才,身上有一种特别的品质,就是特别希望团队里,自己身边周围围绕着的都是比自己更优秀、更聪明的人
4.坚韧力
如果只能招聘的时候问面试者一个问题
杰克韦尔奇会问:你上一次离职的原因是什么?
p34吴起那么狠的吗,有空查证一下
那么狠的吗三点:1.杀乡亲2.不奔丧3.杀妻子
网上查了一下,吴起杀乡亲和不奔丧确有其事
典故“弃儒学兵”
来源百度百科:
吴起出生在战国初期卫国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据说他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花了不少钱,弄得倾家荡产,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吴起先去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
母亲去世后,吴起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曾申认为他不孝,不配做儒家的门徒,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此后,吴起弃儒学兵。
我的解读,根据粗略看了一下他身平,觉得他是一个有大志向,为人杀伐果断,有自知之明,比较活在自我中,不是那种为人圆滑之人,确实适合做大将军,不适合做宰相。
p55听不同
能听不同,代表你有心胸,组织要鼓励广纳良言,并提供有效激励保障。
p68作者经常给ceo们做咨询,他会问那些ceo志向是什么
曾国藩也有句话“人才高低,视其志趣”
p88创业成功之初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案是让核心成员听你的,团队听你的
p111什么时候该跳槽1.一把手换了2.一把手对你不信任了
p182燕昭王千金买马骨的故事
从前,有个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
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事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
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却死了。他思虑了一会儿,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
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时,国君见是马的尸骨,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死马回来有什么用?不是白费了500金吗!”
侍臣笑道:“请国君息怒,金不是白费的。一匹死马您都愿意高价买了,这消息传开,人们都会相信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的国君,而且识货,说话算话。这样,一定有人自己 上门献马。”
后来,不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我读完的第一反应是
感觉现实不一定能复制和实现,因为什么叫人才,人才的评判标准?人才的薪资判定?以及高级核心人才是被价值观使命驱动(比如马云和蔡崇信)
那千金买骨的现实意义在哪,在于购物,购物如何有影响力?不如换个思考,如果卖物更有影响力,为何,因为,都是人/货/物品追着钱,哪有钱追物的,这个现实比率太低,根本没必要去思考
金钱有三大去处:消费,浪费,投资
所以购物(消费),并不是好的去处
故事还是这个故事。但是换一个故事背景,讲述人从这个位低言轻的小侍臣换成国君与大臣就不一样了
这是个关于战国时期郭槐黄金台称丞相的故事
《战国策》记载,燕昭王下定要复兴燕国,可是苦于没有人才,于是他向手下的大臣郭槐问计。郭槐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富人特别喜欢千里马,决定用重金购买,他派了一个可靠仆人带着黄金出去寻找千里马。过了很久仆人回来了,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麻袋。
富人就问仆人:“我要的千里马你买到了吗?”仆人说:“买到了,而且是花了大笔的黄金以高价买到的。”富人纳闷,就问:“马在哪里呢?”仆人把麻袋往地上一倒,“哗啦”出来一堆马骨头,仆人说:“这是一匹死去的千里马的骨头,我买的就是这个。”富人不由大怒,就要处罚仆人。
仆人却说:“马骨头自有大用。主人您想,您因为喜欢千里马,不惜花重金买一堆千里马的骨头,这个消息
传扬出去,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您喜欢千里马了,那些拥有千里马的人一定会络绎不绝地前来献马的。您用这堆骨头一定可以引来更多的千里马。这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何乐而不为呢?不久,富人果然得到了好几匹千里马。
讲完这个故事,郭槐对燕昭王说:现在燕国正缺少千里马,我郭槐不才,愿意给燕国做这堆马骨头。燕昭王大喜,就筑起了黄金台,拜郭槐为相。没多久,乐毅等人才果然络绎不绝来到了燕国,燕国很快强盛起来。
当时燕昭王想要招纳贤才,他身边的一个谋士郭隗就给他讲了这个故事。郭隗很自谦地把自己比喻成死马,告诉燕昭王如果太子能对自己这样水平一般的人都加以礼遇,那么很快就会有贤才来投奔。
我当时是在《领导的气场》赵玉平写的书里第一次看到的这个故事,大受震撼。
同样是千金买马骨
冯唐的故事体系里,主人公是“卖马”小厮和暴发户
另外则是郭槐与燕昭王
一个是消费,一个是对人才的渴求与吸引(投资)
我认为后者更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