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种读写态度|由敬惜字纸说起……
敬惜字纸、敬惜简书、敬惜公众号……敬惜一切文字符号载体
为什么要敬惜字纸?
写作是一项辛苦的劳动。我们看报纸、杂志、书籍上的文章,它们都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作品,都是经过了作者费时费心费力完成的。除了须要经过作者的精心构思、长时间的脑力劳动,还须要经过出版社编辑的评选、校对等工作。我们常说要珍惜粮食,因为“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知道珍惜“稻粮”,却可能疏忽了敬惜“精神食粮”。
小时候,笔者也曾经对敬惜字纸不以为意,长大了,当自己组织文字的时候,才知道作者的辛苦,因此非常后悔。我也曾经看到一个故事,说一位作家(具体是谁我已经忘了)小时候家里穷,但是他却非常爱惜字纸,有一回,他看到地上有一张废报纸,他也把它捡起来,欣赏上面的文章。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回顾自己小时候对字纸的“不以为意”,更是羞愧。
关于“敬惜字纸”的言论,古今中外都有人阐释过,印光大师曾劝诫世人曰:“字为至宝,远胜金珠,人由字智,否则愚痴。世若无字,一事莫成,人与禽兽,所异唯名。”又云:“ 敬惜字纸万世兴, 置于污秽瞽盲穷。莫道无人查稽记, 举头三尺有神明。惜字当从敬字生,敬心不笃惜难诚。可知因敬方成惜,岂是寻常爱惜情。”
在网上或杂志上,关于敬惜字纸的文章也可以看到一些,譬如网上贴出一篇来自《大众日报》署名王建、王新杰的文章《敬惜字纸始于青州王兼》,上面有一 句引子:
清代雍正皇帝曾专门发布上谕:“凡字纸俱要敬惜。无知小人竟掷在污秽之处!尔等严传,再有抛弃字纸者,经朕看见,定行责处!”
这篇文章有三个小节:“始于王曾之父”“劝人崇文重教”“惜字纸章程”。
“一般认为,敬惜字纸的习俗出现于宋代。”这源于一个传说:
那时,青州出了一位名人——王曾。据说,王曾的父亲王兼,目不识丁,但酷爱儒士,敬惜字纸。每当看到掉落的字纸,王兼都会捡拾,并以香汤洗涤,然后焚化。有一天,王兼做了一个梦,梦见孔子出现在身旁,摸着他的背说:“你敬惜字纸,诚心诚意,只可惜年事已高,不能有大成就。我会让曾参到你家投胎,光大门户。”不久之后,王兼果然得子,就起名叫王曾。
这个传说故事其实是劝说世人应该敬惜字纸。在这篇文章中的第三节还讲到了“惜字纸章程”:
李金镛在青州开设了同善堂后,当时的青州知县张承燮为其施医药、惜字纸等活动订立了五条章程。章程规定,城中署衙、庙宇、书院、义学、商铺以及士绅家中都要设置藏字木匣,用于存放字纸。……每年春仲,字匣所属的地方要查报一次,如有损坏要随时自行修补。对字匣的放置,章程也有明确规定,“须在各家门内高朗之处”……
“敬惜”的“敬”的意思是“尊重,有礼貌地对待”;“惜”的意思是“爱,重视”,如“爱惜”“顾惜”“怜惜”“珍惜”等。
自古至今,纸张依然是文字符号内容的载体,须要敬惜;如今,各种平台上也可以传播文字信息了。在感到幸福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敬惜这些文字内容的载体呢?因此,我们说,敬惜字纸、敬惜简书、敬惜公众号……敬惜一切传播优秀文化的纸质载体或比特载体。
在这篇文字的结尾,我还在思考那个问题: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怎样的读写态度?敬惜,是一种读写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