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骨生死许恩义——李白《结袜子》赏析

侠骨生死许恩义——李白《结袜子》赏析

侠客与刺客,有时是不太好区分的,其实这也并不矛盾。确实,并不是刺客的刺杀动机一定就有侠义精神,但我们知道的很多能青史留名的刺客,之所以会采用这样极端的方式,还是侠义的精神在催动,尤其是中国人总会提到的古代四大刺客——专诸、聂政、豫让、荆轲。李白本身也极具任侠的特质,受侠义精神影响巨大。他的这首《结袜子》就是一首赞美具有侠义精神的刺客的佳作。

结袜子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

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这首诗篇幅短小精悍,却读来掷地有声,称得上是盛唐侠风的经典写照,尽显诗人对侠义精神的礼赞,字里行间涌动着慷慨赴死的悲壮与重诺轻生的豪情。

这首诗主要写了两位侠士,“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前两句就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勾勒这两位侠士。有意思的是,明明诗人已经将两位侠士的地点和事迹都交代了,可他就是不说出两人侠士的姓名来。“燕南壮士”指战国末的高渐离,他本是荆轲的挚友,易水送别,荆轲慷慨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就是他击筑配乐,之后他就隐姓埋名,后来他为秦王作乐师时,筑中置铅,想要击杀秦王,终因失明而失败被杀。“吴门豪”指春秋时期吴国的专诸,他为公子光刺杀吴王僚,成就了“鱼腹藏剑”的千古传奇。诗人未直接点名,却以“燕南”“吴门”的地域标识,又以“筑中置铅鱼隐刀”的刺杀准备,让熟悉历史的读者瞬间就能联想到这两位侠士,可以说文字虽少,却足够惊心动魄。这两句诗把高渐离和专诸的时刻并置,打破时空界限,在对这一南一北的两位侠士刺客的描写中,让人在慷慨激动之余,也开始思考这种他们行为的意义,为后两句诗人写他的思考埋下了伏笔。

“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两句,是全诗诗歌对两人行为的思考和升华,将侠义精神从具体的历史场景推向了更高的哲学层面。 “感君恩重”很直接的就点出了他们侠义行为的精神内核——“知遇之恩”。在传统的侠文化中,报恩、知己一直抖是很重要的内核,“士为知己者死”是经常听到的话。荆轲为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奔赴秦国,专诸为公子光的礼遇舍身刺僚,他们的壮举并不是盲目冲动之举,而是体现了他们对“恩”与“义”的坚守。“许君命”三字更是写的斩钉截铁,显出他们对然诺的看重。一个“许”字,包含了他们自己对生命的托付,更体现了他们对道义的坚守,是侠士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定义。最后“太山一掷轻鸿毛”的比喻,更在极致的对比中展现出侠士的生死观。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在诗人这里,泰山象征着生命的贵重与世俗的名利,鸿毛则代表着对这些的轻视。在“恩”与“义”面前,生命如鸿毛般轻盈,因为他们有着更高的价值追求,我们也可以用儒家的一个词,称之为“舍生取义”。

《结袜子》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篇幅确实短小,也不是严格意义的绝句,短而灵活的句子,却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鲜明特质,应该也算得上是其表现“侠气”类诗歌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了。

纵观中国诗歌史,李白的侠义诗都是独树一帜的,或许就是他大多的侠义类诗歌,都融入了他自己的生命体验吧。他在四川时期就任侠好剑,后来他一生四处游历,还曾“遍干诸侯”,他的行事作风本就带有着浓重的侠气。而其任侠,并非完全的自我放纵,在他的诗歌里,侠气更多还提现了对家国的责任。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刺客了,但侠义背后的某些信条是否还有能适应我们这个时代,也能引起我们的思考。通过李白的诗歌,我们也更清楚为什么现代很多人的诗歌无法打动人,很多时候,还是他们把写诗与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经历是截然分开的,诗歌在他们那里成了裁缝的活儿,只是在寻找好词好句,而缺少了生命对诗歌的浸润,缺少了最鲜活的生活对诗歌灵魂的塑造。所以我们现代也需要多读读读李白的诗,从他的诗里去感知生命在诗歌中的生息与活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