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月就毕业了,由于自己修了两个学位,去年又准备考研,所以并没有修完学分。所以嘞,大学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这学期,我还有三门选修课一门必修。其实整个大学,我都是很功利的度过,随波逐流,如果说真正的提升自己,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是不合格的。选课也是哪个老师给分高就选哪个,做项目,哪个钱多选哪个。
情怀,对于自己来说那就是装13.所以当高晓松说世界上不仅有什么,还有诗和远方。自然是嗤之以鼻的。丫出生在书香世家,没受过什么苦,身边的人也是高级知识分子,追求诗和远方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了。
反过来,我呢,和广大的大学毕业生一样,浑浑噩噩读书十载,考了个大学,选了个热门的专业,就这么混着。看周围的人上进,自己也上进。周围的同学混吃等死,自己也躺在床上挺尸。读了这么几年大学,我最大的收获,不是什么人五人六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什么交换经历,什么获奖。而是发现,人是不可能懒散的活着的。
2010年的时候,微博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当时上面多是学者、企业家、和一些有思想的士人,不像现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首页娱乐八卦宠物笑话满天飞。2011年,知乎开始开放注册,当时上知乎觉得自己超级上进,有一种浓浓的优越感,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感觉不是自个儿故意做作,而是当时的知乎都是干货,有许多有价值的做事学习的建议和意见。自己大概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混知乎的。
但是准备考研后,统计自己时间,发现每天平均有1.5个小时花在知乎等分享型网站上,但是呢,花在这些上的时间又带给了我什么。细细想了一下,我发现混知乎,除了刚开始实践了几个为人处世的道理,确定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认识了几个不错的朋友之外。更多的是,列了许多书单,列了可以改善生活的必备购买物品,化妆品,淘宝店。
我并不是说以知乎为代表的知识分享型网站不好,也没有否定将时间花在浏览这些app的价值。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应该有一个基础的,“空中楼阁”这个成语是我们在小学一年级就学过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我们连基础的步子都没打好,又怎么能练出一声飘逸的轻功呢?
我有一段时间疯狂的在知乎,在豆瓣,在天涯,寻找为人处世的道理,寻找怎么可以更好的过好这一生的方法。找到了,就保存,就收藏,挑简单的,实践一下。但更多的是,尘封在收藏夹中,清理内存的时候瞄一眼。但其实,自己所要寻找的道理,在华夏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早有记载,并成为经典,流传于世。
但是呢,对于这些经典书籍我是拒绝的。
因为社会舆论在捧孔老爷子的臭脚,所以为了显示自己是新世纪的好青年,所以不读《论语》,而且因为于丹一本又一本的鸡汤,我更加讨厌孔教,所以更加对这些典籍不屑一顾。
因为朱熹搞大了他儿媳妇的肚子,所以对他批注的《四书五经》,让我更加对这些经典束之高阁,认为是封建糟粕,掩着鼻子走还来不及,更何况花钱买书看。
但是这周上课,老师让我们背诵《大学》。为了期末成绩,我不得不背诵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也”
这么短短的一段话显示出的道理,难道不是一生应该实践的吗?
这两天我一直在想,自己是不是一直都在舍本逐末?
我想学为人处世,读完《论语》并实践之,保证自个儿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谦谦美君子。
我想知道如何过好自己的大学,读完《大学》并实践之,保证自己混得好社团,保的了研,申的了好学校。
我想修身养性,提升操守,读完《道德经》并每天冥想之,保证自己不会每天在故作姿态嚷嚷“to be or not to be ,that a question”
说到底,我们上这些知识型软件,都是想获得做事的捷径,因为自己懒惰,自己浮躁,不想躬行,所以才寻找别人的建议。
而当别人真的给了干货,容易的自己挑着实践了,麻烦的呢,早已经丢在收藏夹集赞了吧。
各位,想想你列的书单,你真的读过其中的一本书吗?
附书单
1.自我管理
《少有人走的路》
《自控力》
2.经典(其实这些都很短)
《大学》
《论语》
《中庸》
《道德经》
3.文化
《中国文化要义》
《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