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全文共一千两百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请放心食用~
一个属于自己的经验:当一个概念被同时3个完全互不相识的人重复提起,那说明这件事很重要。
最初了解绿灯思维这个概念是从成甲的《好好学习》中,而在昨天看小七聊运营的公众号,里面的一篇文章又谈到:每次碰到不一样的认知,都会反思自己的认知是不是正确,如果正确,哪里可以优化,如果有局限,局限在什么地方。
而在另外一篇年入百万的富人思维的文章里也说到了类似的概念:千万别急着否定一切超过你认知范围的东西,因为一旦你否定了,你就把一个机会关上了大门。
这让我越发好奇,这个思维方式有那么大的魔力让那么多不同行业的朋友反复提及嘛?
首先看一看绿灯思维的反面,红灯思维是什么意思。红灯思维就是说当对方向你提出一个意见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就是如何反驳对方的意见,属于思想对于新概念的本能排斥反应。
就比如说同事在那抱怨说自己家的小孩学习不行,怎么说他也不听怎么打也没有用,哎,就不是读书的料啊。这时候如果你跟他说孩子的成长其实还是跟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以父母为榜样成长的,而且学习也是讲究方式方法的。。。
估计你才刚和他说完第一句话,对方就不耐烦的把你要说的话怼回去了“他是我的孩子,我还能不了解他?他就是遗传我们家的基因,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怎么会是外界原因呢?”
这就是典型的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就是找理由反驳。
而绿灯思维就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者不同的意见的时候,大脑里想的是“诶呀,这个主意一定有用, 我要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呢?”
如果这个父亲在听到同事的建议以后这样想,“这个主意和我过去的做法完全不一样,但是仔细想想,一定有可用的地方,我要想想怎么在教育小孩上用的上,是不是我们做家长的平常就没有重视自身的学习提高,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呢,孩子叛逆有可能是自己回家陪孩子时间不够吧,有空多陪陪孩子聊聊他最感兴趣的事。原来有两种成长模式啊,一种整体理论认为学习成败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的能力,而另一种渐进理论是认为通过正确的手段普通人也能成为大师,这样看我之前对于孩子培养上好像就是认为他天生不擅长读书,所以早早给他判了死刑喔,学习是个通过训练提升的过程呢”。
如果这个同事能够多考虑新观点的优点和用途,那么他就拥有了绿灯思维,他可以在理解新观点的用途和价值之后,再分析这个观点的可能和不足,想办法完善它,这样进步的速度是不是快很多?
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绿灯思维并不容易,关键点就在于对于我建立一个最基础的认知: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当人们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的时候,我们本能的会理解为对于我本人的否定,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不自主的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捆绑在了一起。
要认识到“我”与“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通过对于“我的观点/行为的”的改变和提升能够让我更好的成长,而他人对于“我观点/行为”的建议,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所以,在下一次再面对挑战的时候,可以这样问自己:我的观点能不能在别人的建议里变得更好?
今天是小饭陪伴你的第13天,让我们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文章来源:
成甲《好好学习》
知乎问答:如何白手起家挣到一百万?
小七聊运营:你以为的运营就是你以为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