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榴花照眼明,学习交流心充盈!
带着许久的期盼,终于迎来了国培学习培训,又一次见到了可亲、可敬的刘明莹老师。
刘老师从课例分析研究谈起,结合七下《一棵天桃树》的课例,为我们深入解读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追本溯源,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凭借课本,教读教写。
首先解读教材时要研究每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单元导语)。在单元主题指引下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分析。因为现行部编语文教材由六个不同单元组成,所以单元作为体现编者意图,点明单元主题,揭示单元学习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元导语大部分由两个自然段组成。其中第一段揭示单元人文主题,学习内容;第二段点明语文要素,学习方法。两部分分别从“学什么”和“怎样学”两个维度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有效提示,对于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起到了重要的指引和提示作用。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明确:所教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了这个单元的主题,把握好单元课文和单元主题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只研究一篇篇课文本身,“单打独斗”。
比如:七年级上次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要求: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因此在备课时,我们就要落实本单元的目标要求。例如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时,就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快速把握文意。
其次,解读教材,明确“这一篇”的任务。除了明确每一篇课文和单元主题的关系,还要把握好讲读课和自读课的区别,研究课文前的“预习提示”,利用好教材资源。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的预习提示:第一段“鲁迅有过怎样的童年时光,阅读课文,看看小时候的他玩些什么,学些什么,想着什么……”揭示了本课的内容;第二段“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了解课文大意……”则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授课前,不仅是老师需要深入研究,把握本课学习要求,思考和单元主题间的关系,还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关注每一课的“预习提示”,带着目标和要求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整合文本,带着自己的思想去备课。 前面已经说过,现行部编教材以一个单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但如果我们事先不通览教材,没有整体意识,备课时又不注意单篇内容间的联系,那么,其结果将会把系统的知识教得七零八落。知识不系统,就不能形成能力,这就降低了语文教材的功能,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培养。因此,教师必须本着“整合”的原则,在单篇、单元备课时,从形式到内容,显示整本书教学的整体性。
例如:阅读方法,部编语文七上主要训练朗读和默读;七下侧重精读、略读和浏览。阅读策略,七上六个单元分别是品味精彩语句、体会思想感情、把握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概括文章中心、发挥联想想象;七下的阅读策略是:把握人物特征、掌握叙事角度和详略、了解抒情方式、感受文章风格、学有心得、学会思考质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每次学习总感觉时间匆匆而逝,回来把知识进行梳理,又有些意犹未尽。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善于整理、深入品析,还要注意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沟通课内外阅读,把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相结合,不断挖掘教材,打造语文教学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