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现代人的日子越过越丰富,生活却越来越焦虑。
因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为孩子的教育而焦虑;因为不能没有安身之所,我们为价格飙升的房子而焦虑;因为职场竞争压力大,我们为工作而焦虑......
现在的我们,时刻被焦虑包围,似乎只有在睡梦中,才能拥有片刻的宁静。一旦醒来,看看车水马龙的城市,看看步履匆匆的人们,看看自己渴望的远方,一颗心就像沸腾的开水,汩汩冒出的,都是带着焦虑的水汽。
然而,我们被造物赋予的神奇生命,来到世间只是为了历尽这种种艰辛?我们怀抱追求幸福,享受快乐的梦想,难道只是梦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的黄粱一梦?不满百年的人生里,莫非只能被千岁之忧填满?
李渔觉得,这样的人生,实在太不值得。他反问,人生在世,不过百年,一个人岂能“徒有百岁之虚名”,而不能享有生人应当享有的快乐呢?
因此,在《闲情偶寄》一书中,李渔专门开设颐养一部,为那些被“忧愁困苦,疾病颠连,名缰利锁”所困的人指点迷津,希望人们能够化人间苦境为行乐之所。
他认为,在造物面前,众生皆平等。无论一个人是贫穷,是富贵,都应该拥有享受快乐的权利和方法,因为“乐不在外而在于心”,外在的物质和境遇并不能保证快乐,重要的是内心。
李渔说:“乐不在外而在于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
很多时候,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所从事的职业,所承担的责任,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取决于内心如何过滤和阐释日常的体验。
在书中,李渔因人而异,分别为贵人、富人、穷人开列了行乐之方。但富贵之人毕竟稀少,今天我们不妨先看一看他为普通大众开设的药方。在书中,他说到:
穷人行乐之方,无他秘巧,亦止有退一步法。
何为退一步法?老子所谓知足知止,以退为进之法也。《道德经》说的好,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世上本无长短高下,长短高下,都是互相比较出来的。
因此李渔认为:“我以为贫,更有贫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我以妻子为累,尚有鳏寡孤独之民,求为妻子之累而不能者,我以胼胝为劳,尚有身系狱廷,荒芜田地,求安耕凿之生而不可得者。”
和马云相比,大家都是穷人。可是,你若以为自己贫穷,世上比你更贫穷的人不知凡几。你若觉得老婆、孩子是负累,可是若看看那些想娶老婆娶不到,想要子女生不出的人,自己能够拥有岂不是已经很幸福?你如觉得现在工作太辛苦,可是有多少人想要得到这样辛苦的工作却收不到Offer?
很多的悲苦其实并不是真悲苦,而是我们比较得来的悲苦。因为我们太专注于不曾满足的欲望,以致忽略了当下的所有,因为我们太执着于攀登高处的风景,以致忘记了现时的心情。李渔觉得,我们与其“以胜于己者视己,时觉可忧”,何妨“以不如己者视己,日见可乐”。
但李渔又认为,一个人其实不必忙于和别人比较。人和人的出生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也不同,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多可比性。如果真要退一步比较,就和自己以前所处的逆境相比。
他说,我们这一生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即此一身,谁无过来之逆境?大则灾凶祸患,小则疾病忧伤。”曾经那样的大灾大难都能安度过来,如今眼前的些许愁烦又算的了什么呢?
为此,李渔提出,对于自己所遇过的奇祸大难,非但不能遗忘,还应大书特书,最好高悬座右,时刻铭记在心,反思琢磨。
这样做至少有两种好处。首先,如果觉得曾经的困苦都是咎由自取,那么正好痛改前非,以为前车之鉴。其次,忧虑之时忆苦追烦,则可以当做苦口良药,提升内心的快乐指数。
李渔自称,这退一步之法,并不是他的玩笑之言。他这天地“两间第一困人”正是用了退一步法,才得以在无数困境中免死忘忧。
平心而论,李渔虽然算不上他所说的“两间第一困人”,但他身处明清换代的动荡之世,一生坎坷流离,靠文人士大夫轻视的戏剧、小说谋生,内心也自有说不出的悲苦。由此可见,这退一步之法,确是他自身经历所熬出的行乐三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