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逻辑和理性之上,始终存在一个更强大的力量,它障碍了我们对理念正确的判断,这个力量叫做“我执”。而破除“我执”的过程,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
···实际上,“我执”属于佛教用语,小乘佛教认为人们对于自我的偏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也是轮回的原因。
···实际上,如果从逻辑实体的角度分析,“我”作为人的主体,其实并不存在。而由于“我”这个概念不存在,所以“我”必须依附于某个主体才能证实自身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表达“我”的时候,经常会把它与其他物质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种主体认同,“我执”实际上面向两个不同的纬度:一是内容,二是结构。我们主体性认同的内容千变万化,但结构一直存在且始终如一。主体性认同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我的**”这种结构。
···因为“我”的思考等同于“我”的存在,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比思想的正确性更能强化“小我”的存在,而为了证明“我是对的”,必须证明“你是错的”。当人们站在己方正确而对方错误的逻辑制高点上,自然会产生一种思想层面的优越感,因为他们在这二元对立中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这也是人与人为什么总是会发生争吵,在我们的生活中,99%的争吵其实都不是为了捍卫“我的思想”,而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对自身存在性的防卫。
随笔:
这篇文章提到“我执”,有点意思,我有了一点自嗨式的得意。大概半年前,我写过一篇“我执”的反思,大概意思和善友教授这篇文章非常接近,不想我阴错阳差和善友教授想到一起去了。这也许是不断刻意练习反思的结果。我这注水的日更,持续2年多,还是有点收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