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幸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讲座。嘉宾是来自美国的劳拉女士,她有着20年多的教育生涯,她对家校教育、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及十岁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都有研究。在提问环节现场有个爸爸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面对奖励,我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为什么对我所有的奖励都没兴趣?”
我当时就觉得,肯定是这个爸爸没有搞清楚孩子的需求,他肯定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所以孩子才不会对他提出的奖励感兴趣。现场专家团的一个教授,给出了和我所想差不多的回答。
我对这个爸爸提出的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晚上,我和儿子一起在车上讨论了这个问题。我问他:“儿子,今天你们学校的讲座上,有个爸爸很困惑,他问专家,为什么他的奖励孩子没兴趣。你觉得孩子是不是真的没有感兴趣的东西或者事情呀?”
儿子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不是了。肯定是爸爸说,儿子这次你很棒,我准备奖励你一样东西,你说说看,想要什么。儿子如果回答喜欢一个玩具坦克。爸爸马上会说,玩具有什么意思,你看我们买书怎么样?儿子当然不会对这样的奖励感兴趣了。”
我想想,儿子说的还真有道理呢!于是决定顺着儿子的思路,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儿子,你说,会不会有这种可能,第一次爸爸答应了对孩子的奖励,后来因为工作忙,忘记了对孩子的奖励。所以孩子会认为爸爸的奖励是不算数的,以后会不感兴趣?”
“是的,大人们很多会说话不算数,或者时常对自己答应过的事会后悔,然后找个理由就取消了。孩子就不会相信,下次还能得到。所以对奖励这件事,就不敢抱有希望,免得实现不了伤心。”
“还有什么可能性呢?我们再来想想?会不会有可能孩子提出的要求难以实现,家长觉得为难,所以自己更改奖励呢?”
“恩,这个应该会的。妈妈,我觉得你这点做得很好。有时我提出的要求,你觉得当时比较不容易实现。你总会告诉我,这个愿望妈妈暂时没有能力实现,但是这是妈妈的原因,不是你不乖,或者不好。妈妈会和你一起加油,努力去实现。我们可以先更改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你想想看?其他什么奖励是你所想要的。所以即使有实现不了的奖励,但是我也得到了我想要的其他奖励,这就挺好的啊!”
“哦,看来妈妈还是有做的挺不错的地方。谢谢你的肯定。我们继续来想想这个爸爸的问题吧,还有其他可能吗?你说,孩子会不会要的奖励,家长觉得没法难以接受?比如打一天游戏?或者要吃垃圾零食?”
“妈妈,其实要是打一天游戏。你想想,24小时!如果一直打游戏,我想应该累的要吐了。真要让我打一天,我也会中途休息,该做其他事情都会去做的其他事情的。至于垃圾食品,恩,我想说的是,我觉得偶尔吃一次也不会死,也不会马上生病,还是想去试试。”
说到这里,我基本明白了以我儿为代表的00后的一些想法,我也陷入了深思。是否我们总是把奖励与孩子的好表现直接联系,或者用我们眼中的奖励去面对孩子?有的时候,是不是我们把对孩子的爱,总是附带着条件出现?如果孩子表现好,我们就会通过物质奖励来表达我们的爱?而孩子一旦不听我们的话,马上就通过剥夺对孩子奖励来表达我们的愤怒?
其实很多时候,在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没有考好的情况下,大多孩子都是心怀内疚的。我倒觉得,如果在孩子表现的不那么满意的时,给予孩子理解和关心,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始终认为“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能温暖孩子并让孩子记住。
比如说,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哪些事和行为,是应该被禁止的,哪些奖励是花钱也买不到的?列举一份这样的“花钱也买不到的奖励清单”,比如,陪孩子看一场电影,给孩子念故事书,带孩子去郊游,让孩子扮演婴儿或者爸爸妈妈一天……
其实这样的奖励清单,我想会比物质奖励清单更有生命力。
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孩子出现的问题。比如,孩子出现一个很让人愤怒的举动,我们也许是用成人的价值取向,人为的给这个孩子贴了标签。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注意力只是关注了孩子错误的行为上,而错失了察觉孩子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这种只是就错误而纠正错误的做法,效果绝对差强人意。
归根到底,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才是重点,行为只是外在表现而已。如果我们就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后,继续和孩子聊聊孩子的内心需求,最后依然给孩子一个“花钱也买不到的奖励清单”中的一项,我深信,孩子这一生都会永远记得这份爱。
我记得我小时候,有时因为行为过于调皮,老师总是很严厉的批评并要求我请家长。而我妈居然每次都能坦然面对,还对老师解释我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以至于老师总觉得我妈太惯我。所以每次开家长会或者交流,都会特别要求我爸来,而不是我妈。其实我爸也和我妈差不多,只不过老师说什么,他不去反驳而已。因为我爸也是老师,特别能理解作为老师的不易和用心良苦。
正是我爸妈这种更关注我不良行为背后心理需求的做法,直到现在,我都无比的感激。我会知道,我爸妈爱我,不是因为我的成绩或者表现,而是因为我就是他们的孩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知道,我爸妈会支持我,我不会孤独面对这些困境。
劳拉女士结束演讲前的比喻很有深意:“如果说亲子关系是一辆车,那么父母就是方向盘,孩子就是发动机。”其实,只要大的方向不出问题,发动机才能决定奔跑的速度,孩子的内在才能决定未来的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的构建,真是一门学不完的学问。
妮妮写于2015年11月14日
本文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