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就是一个“吃”。
村里人过年的吃是有讲究的,一进腊月,大家就开始讲究起来。
首先是腊八粥和腊八蒜。
腊八粥各地风俗不一样,现在超市卖的米叫八宝米,里面是大米,花生,红豆,红枣,银耳,葡萄干,冰糖,花花绿绿的一堆。
小时候家里的腊八粥是大黄米的。大黄米是一种黏米,金黄金黄的,掺上豆角豆,红薯,老倭瓜。
那豆角豆就是秋季长老了的大豆角,一煮熟又香又面;那红薯也是自家地里挖的,为了保存到过年,一直放在炕头,怕它冷着,掺在粥里煮熟了比蜜还甜。老倭瓜也是甜甜的,面面的,散发着独特的香气。
一碗稠稠的粘粥喝下去,浑身上下都冒着甜味儿。
这过年的“吃”的序幕也就拉开了。
这时候,炕头端坐的老太太(我父亲的奶奶)已经看出了我们眼睛里的渴望,开始摇晃着身子唱儿歌。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
“真的过完腊八就过年了吗?”小妹一听赶紧追过去问老太太。老太太也高兴了,继续摇头晃脑地唱: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尘土;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年三十,包饺子。
我们认真听着这每年都唱的歌谣,跟着歌词想像着这些吃的,馋得口水都流出来了。
于是在心里暗暗数着日子,腊八到二十三还有多少天。
可惜,到了腊九老太太的歌谣就变成“腊七腊八冻死俩仨!腊八腊九冻死俩丑”不说吃的了。
其实再冷也冻不住我们那颗渴望“吃”的心。
有些富裕的人家过了腊八就开始“淘米”了。
“淘米”可是村里过年最热闹的一项活动。
所谓“淘米”就是把大黄米,小黄米还有高粱米,棒子米(玉米)用水淘洗干净了,然后再用清水泡软了,第二天一大早上碾子去磨成面。
一过腊八“碾子”可就忙了,都是提前占好队,排好号,我家门口就有一个大碾子,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这时候就派上大用场。
那时候有驴有马的人家用牲口推碾子,大多数人家由人力来推,一边推一边还需要不停筛面。
因此都是几家几户互相帮忙“淘米”,男人们负责推碾子,女人们负责筛面。大多数人都是自愿来帮忙的,你帮了我,我自然也会帮你,村里人你来我往都是约定俗成的,没有什么客气的!
有些人家人缘好,“淘米”的时候帮忙的人也多,最多的时候叽叽喳喳二十多个人围着一个小小的碾盘转,欢声笑语传遍村子。
我那时候似乎已经长大了,反正只要门口的碾子上有人家“淘米”,我就被母亲派出去帮忙,重要的人家我妈也会亲自去帮忙。
等到我家“淘米”的时候,帮忙的人格外多,我连我都挤不进人堆,找不到站的地方了。
天快黑的时候,一盆盆的黄米,白米(是粘高粱米)变成一盆盆潮乎乎的黄面,白面。
因为面是潮的,需要马上加工,于是母亲连夜蒸粘糕,蒸豆包。
粘糕一蒸就是一大锅,父亲负责烧火,母亲在锅上忙活着拌面粉,撒粘糕豆。
当黄热气腾腾的粘糕出锅的时候,已经半夜十分,我和妹妹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睛,还是寻着香味儿醒来,母亲就用铲子挖一大块粘糕分给我们,我们都争着要锅边的那块,因为那块肯定是豆最多的。
第二天粘豆包也蒸好了,父亲母亲又忙着做烙糕。
烙糕是小锅的,一大盆面两个小锅父亲母亲两个人得做一整天。
我和妹妹围在锅边,时不时吃一个,刚出锅的烙糕是香喷喷,甜丝丝的。
两天时间,粘糕,豆包,烙糕都做好了,母亲把年糕切成一片一片的,豆包,烙糕,粘糕都码得整整齐齐的放进院子里小棚子的缸里。
年糕
豆包
村里不需要冰箱,寒冷的天气,这就是天然的冰箱。
这些年干粮可以储存到过年正月,如果做得多,也可以储存在菜窖里,最长甚至可以储存到来年五·一。
吃着年干粮,就到了二十三,过小年了。
母亲准备一盘糖瓜,甜甜的,粘粘的,供在灶神旁。
口中念念有词:
灶王老爷上西天,好话多说赖话少言。
盘费齐备,草料俱全,早去早回好过年。
我们不关心灶王爷上天汇报一年工作的事情,我们关心的是母亲手里的糖瓜什么时候分给我们。
到了二十五,家家户户开始做豆腐,蒸碗用的丸子、泡子谁家都得做一锅新鲜豆腐。
一大早一家人就起来推磨了,推磨和推碾子不一样,一般不需要别人帮助,我们一家人就可以搞定了,因为不需要筛面,泡好的豆子从磨眼进入,再出来就是两大桶白花花的豆糊糊了。
父亲把磨好的豆子糊糊挑回家,母亲就开始做豆腐。这一天我们可以喝到甜甜的豆浆和香香的豆腐皮。
一锅豆腐一般可以出三个皮,第一个皮都是分给我们孩子趁热吃的,第二个第三个就用小棍子挑起来晾干了,留着拌白菜芯吃,一道开胃可口的凉菜。
终于到了二十六,家里养猪的就开始杀猪了。
最好吃的莫过于那个杀猪菜,一大锅酸菜,大肉,骨头,猪血肠,粉条子,左亲右邻都来帮忙杀猪,孩子们都来帮忙吃肉,一大锅杀猪菜就这么热热闹闹地吃完了。
还不过瘾也不要紧,二十七八还会煮肉。一锅的猪头,猪心,猪肝,猪耳朵,猪蹄子,猪骨头,各种好吃的,煮那么一大锅,孩子们的馋虫终于喂饱了。
二十八母亲开始发面,这次的发面非常重要,必须发好,预示着来年发财。
二十九早上可以吃白白胖胖的大馒头。
三十早上吃两米饭,一般用大米和大黄米混合起来煮,这样看起来有黄有白,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
那时候即使是再困难的日子,母亲也会多捞一些米饭,剩下一小盆,放到屋外冻起来,这叫隔年饭。
预示着明年年年有余粮。
三十晚上包饺子。我们家老太太讲究吃素饺子。
初二才能吃肉饺子。
从初一到初五都吃饺子,年也过差不多了。
再吃就是正月十五吃元宵了!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