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平桥二小 杨磊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作业: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爸爸妈妈也会有错,有错了你就要给爸爸妈妈指出来。这“违背”了本章中的什么思想?推想一下,从五岁就给大人天天讲道理,七岁时大人就常被咽得说不出来话了,这样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上士闻道,而勤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上等悟道的人听了道,勤于去实践它。中等悟道的人听了道,半信半疑它的存在;下等悟道的人听了道,捧腹大笑以示嘲笑它。不被嘲笑就不足以为道了。所以《建言》书中说: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在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凹凸不平,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洁白无瑕的东西好像含灰纳垢了一般,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建的德好似贷惰,纯真质朴的品格好像浑浊,最方正的东西好似没有棱角,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它的形状。大道幽隐而默默无闻,无名无状。也只有大道,善于给予万物并且成全万物。”
我原以为,“上士”、“中士”、“下士”是指把人分成三个等级,听老师讲解本章,让人思维明朗了这“上士、中士、下士”,指的是:悟性高的、中等悟性的、悟性低的人。由于人的悟性不同,所以就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有资料解释说,悟性高的人不仅能看到水,还能了解水性,更能适应水,更重要的是还能知道水是会淹死人的。而悟性一般的人,就会怀疑水是不是真的能淹死人,甚至怀疑水的存在。最可悲的是悟性低的人,不仅不相信水会淹死人,甚至否认水的存在,结果只能是溺死在水中。
这段文字显然是以水做的比喻。由此我想到入夏季以来,我们地区对于防溺水工作抓得具体扎实,措施到位,这不正是老子所说的“勤而行之”吗?对于那些没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孩子来说,需要家长、老师不厌其烦的进行防溺水教育。这样的高度重视,才可以做到防范于未然。
如果我们对此事迟疑不决,“若存若亡”,孩子到池塘玩耍就在所难免,等出现溺亡事故就悔之晚矣。
我们更不能以为孩子会游泳,就对防溺水工作“大笑之”,要知道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
以防溺水工作为例,我们就不难想明白,做“上士”就应该“勤而行之”,而不应“大笑之”。《易经》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意思是说,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 为了追求学生安全的高标准,高要求,我们一点也不能怠慢。《论语》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与老子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道理是相通的。
另有一段颜回与孔子的对话,从另一方面说明下士、中士接受不了上士的主张。亦是说明,上士、中士、下士,他们各行其道。
《史记·孔子世家·陈蔡之厄》中的一段对话。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
这一段的意思:先生的主张太伟大了,所以天下人没有能够接受您的。虽然如此,您还应该推行您的主张,不被世人接受那又有什麼妨害呢。不被接受而后才显出君子本色呢!您的主张不去推广张扬,这是我们的耻辱。您的主张已经大肆推广张扬而不被世人接受,这是拥有国家的人的耻辱。您的主张不被接受那又有什麼伤害呢,不被接受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英明。
我有一位任纪检领导的叔叔,他为官清廉,执法严明,拒腐蚀永不沾。有一次在办案过程中,他审理的一位违法官员问他:“你对我查的这么严,谁来查你呀”?我的那位叔叔回答他说:“我有错,自有我的上级来查办我,这一点你不用担心”。说得那位贪官无言以对。叔叔的回应,不也体现三百六十行,各有各的道吗?
另外透过老师列举的九岁小姑娘指责妈妈的案例,我们也能明白,老师讲的什么叫当下所有的教育都把人培养成了“下士”了。
一个被誉为高才生的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他为了学习,达成夙愿,被妈妈剥夺了所有的活动,也不需要他参加任何的劳动。他只管学习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都有妈妈代替。他不负厚望,终于被清华大学录取。可是就在他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晚上,他撂给妈妈一个纸条:“你让我给你考的清华,我完成了,还给你”。然后他潇洒地从十六楼跳了下来。多年来含辛茹苦供养他读小学、读初中、读高中,又欢天喜地准备送他读清华的妈妈,顿时瘫倒在地。
透过这一惨状,我们不难想象,这个准清华高材生,即便是不跳楼,他也一定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下士”。尽管他有名牌大学的高学历,但是他也未必能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等人才”。由于他的心理扭曲,他也注定不会拥有幸福的人生。他并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更不知道妈妈让他考清华大学的价值,他不清楚妈妈让他学习好,是要让他更有能量担负一种责任,让他认识到,他要“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也许考上清华大学的这个孩子,苦学,苦读,从小到大,埋头苦学一以贯之的学习好; 也许他跟老师举例的小姑娘一样,被很多家长羡慕,可是在没有出事之前,有谁知道他的心理扭曲,或者正在接受心理的折磨与煎熬呢?
透过那个小姑年的事例,我们也能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教育走入了误区,或者说爸爸妈妈的伦常顺序颠倒。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一定是十分不利的。做家长的这样做,看起来是爱孩子,看起来孩子聪明到了很会教育妈妈的程度。可是仔细想想就会明白,一个习惯于指责妈妈的孩子,他会目无尊长,不知敬畏。或者说,一个经常被自己的孩子不敬的话噎得不知所措的妈妈,她在孩子面前还会有尊严和威信吗?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小的时候,跟家长争吵,觉得好玩,可是一旦习以为常,一旦心理出现了障碍,就像那个清华学子,他会玩命给你看。这就是“妈妈永远没有错”的道理。
如果把这个孩子的思维方式调过来:妈妈对我要求严格,一定是为了把我炼成一块好钢。妈妈对我教育一以贯之,是妈妈的一种品质与责任感。就连我生病了,也一如既往的要求我,约束我,这说明妈妈处事能够一念恒定。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我应该用刻苦努力来回报妈妈对我的爱才对。孩子如果能够这样想,她就会变原来的“批评”为感激,就会用一颗感恩之心去回报去孝敬她的妈妈。这样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一步步走在“小孝孝家,中孝孝企,大孝孝国,至孝孝天下”的人生大成功的通途上。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像老师讲的那样的“小大人”,他们本属于童年老天赋予他们的单纯与率真,可是由于环境的熏染,加之大人们的错误引导,让本来天真无邪的孩子变得少年老成了,岂不哀哉。可是很多家长不明真相,还到处炫耀自己的孩子聪明过人,让孩子到处显摆,到处招摇过市,岂不知这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虚荣心、傲慢心等不良行为的种子。
孩子的童年时光及其短暂,单纯快乐是老天赐予他们的特权,做家长的不能无端地剥夺孩子的这份“特权”。做家长,不能从自己的意志出发强加于孩子本不属于他们童年时期要达到的目标。让我们的孩子自然生长,而不是拔苗助长; 让我们的孩子自然天成,而不是少年老成。因为老子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讲到这里,还想追问:老子在本章讲的“上士”、“中士”、“下士”,仅仅是为了说明人的不同吗?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再次进入经文去理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于是我们就明白,老子是希望我们谦虚低调,做贡献与默默无闻处。
就像老师发在群里的《卑微的中国文盲》中的丁龙那样。一个被迫到了美国做了“下士”的人。可是他人下,志不下。他除了自身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勤行“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谏言。还将自己一生不菲的积蓄捐献给了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他倡导发起筹建“汉学系”并达成心愿。此文一发,群人哗然。拜读一剑惊鸿的感言:感悟丁龙
血液流淌着心灵的自觉
骨子里铸就着圣人的精魂
远方呼唤中国的声音
一声亲切
一声震撼
卑微是躯壳
人都是宇宙微尘
高贵是精神
彪炳史册的是灵的星火
行尸走肉是一坨
灵与肉才是神的聚合。
受此启发,我也留下一段拙文如下:
身躯卑微,灵魂高贵,
身处异国,不忘根本,
达成夙愿光大中华文化,
不留名不显山功遂退身。
奉献人类,不论贵贱,
隔山隔水不隔血脉情缘,
忠心护主不忘祖宗教诲,
星火点燃华文世界燎原。
正心诚意,修身异国留美名,
他乡不忘,搭建中国文化村。
卑贱的灵魂,创惊世之壮举,
弱小的身躯,扬泱泱不屈中华魂。
老师说:强者天然的使命就是呵护弱者,并把弱者变成强者。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成为“上士”,一方面要助人成为“上士”。这样我们就能“善贷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