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里放着《牧马城市》,歌词里写到:“把所有想的说的要的爱的,都挤在心脏”。幸运的是,这一年间,我所想所要所爱,都无需挤在心里。阅读,让我更好地表达自己。不论是晨起的阅读,还是午后的小憩过后的翻阅,亦或是黑夜里,书页的最后一行,都给我带来或多或少的感动。
2018年的书单,关于爱,关于痛,关于专注。
关于“爱”这个字,是《教父》这系列黑帮小说带给我的。我确定没写错,也确认你也没看错,这个关于黑手党的系列故事,从2017年陪我到2018年。马里奥·普佐的教父系列三部曲,黑手党故事,杀戮,仇恨,爱情……各种元素交织在纸张上,变幻出不同的故事。
这系列的故事,我最喜欢第三本——《最后的教父》。“续集一般及不上前作”,关于续集,往往有这样的评价,可我却觉得这部作品,相比前作,更能够让我印象深刻。这一次,故事的背景搬到了好莱坞,娱乐圈的浮华,赌场的运作,让黑帮生意看起来更“正经”,为家族清障的“铁锤”爱上了好莱坞大明星。铁汉柔情,让人觉得“铁锤”不再冷冰冰,感情线的刻画,比起前两部,更让我觉得温柔。故事的结局,克罗斯与安提娜在法国过上了照顾自闭儿童的幸福生活,不论以前做过什么的事情,只要心中向善,依旧可以拥有爱,拥有幸福。
关于专注这件事,大概指的是,东野圭吾的书占据本年度阅读书单半壁江山。《放学后》《黄金数据》《圣女的救济》《沉睡的人鱼之家》,故事内容抓住人心,往往令我手捧书不知白天黑夜,直到放下书的那一刻,时常已经月上枝头。
第一次与《放学后》这本书见面,大概是在高中时代,当时它躺在室友的桌上。封面是放学后的走廊,起初以为是一本关于青春的书,现在想来,深觉那时候的自己过于肤浅。“那些青春期的脆弱自尊,轻易不得触碰,那极有可能成为对他或她一生的打扰”,这句话,解释了整个故事的起因,结局令人唏嘘,简单而又合理的存在。
东野圭吾的故事,往往不到最后一刻,揭晓谜底真相大白的时刻,没人知道被掩盖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黄金数据》如此,《圣女的救济》亦如此。谁能想到,(《黄金数据》)DNA侧写提高了抓获凶手的效率,却发现,凶手是我自己?(《圣女的救济》)而谁又能想到,凶手铺设一切的一切,不是为了杀死对方,而是为了对方不被自己杀死。当有一天,他对她爱到了尽头时,她对他的“救济”也已结束。
《沉睡的人鱼之家》却是这几本书中,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次作者没有专注于描写寻找凶手的情节,而是专注于讨论关于“死”的定义,人在面对“死”的不同态度。一对商议即将离婚的夫妇,面对女儿突然溺水的事故,脑死的女儿,还要不要拯救?既然已经判定死亡,还要对着“尸体”生活吗?生活的残忍在于,我们存活于世间,就必须面对来自这个世界的所有评判。“这个世界的意见不需要统一,有时候甚至不要统一反而比较好”,书中这句话让我想到“特立独行”这个词,这个时代需要个性,但共性往往才是生活的主流。我们所能做的,是坚持个性,亦或是随波逐流?
而生活的痛点,又何止个性和共性?《斯通纳》《人间失格》《活着》这几本书恰好戳中了痛点。《斯通纳》,普通人的一生,是你,是我,是他,却又不全是。在尘世的不完美之中挣扎,找寻那个最真的自己,生命中最简单的这些词汇:爱、痛、认同、死亡……贯穿一生,简单的一生,却又是充满哲学的一生。
《人间失格》同样也写了一个人的一生,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很丧”。这是一个“很丧”的故事。这本书初次阅读是在三年前,那时候的我,涉世未深,读不懂书中其中的奥义,二次翻阅,那些文字像是打在心上的拳头,作者所描述的,不就是茫茫人海之中千千万万个“我们”吗?那些细碎的令人抑郁的点,在“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投射。
《活着》则是更加残忍地,把一个人的生活完全打碎,原以为只是为了显示“悲惨”一词而设定这样的故事情节。可结局是,被生活折磨的体无完肤的男主人公,依旧坚强地活在这个不温柔的世界上。“活着”两字,沉重,却又是一种宿命。
时光荏苒,世事变迁,也许多年前读不懂,看不懂的事情,现正在身边上演着,亦或是现在面对这些事情,已经能够嫣然一笑。人或不堪流年,我能留住的回忆,很庆幸,书都能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