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连某高校新闻系2018年应届毕业生楠楠郁闷得不得了:毕业有一段时间了,但她还没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她的同班同学静静却早在秋招里就拿到了3个不错的offer。楠楠想不通,自己和静静的专业课成绩差不多,也都拿过奖学金,为什么就业时却遭遇了冰火两重天?
楠楠觉得自己和静静“差不多”,她们是真的“差不多”么?
静静在大一时就加入校报做了记者,积极进行校园采风,向师兄师姐们学习新闻采写经验,并成功发表了多篇文章。
大二时,静静开始自学新媒体技巧,她建立了一个分享影评的公众号,根据时下热门影片做原创文章,逐步积累了几百名忠实粉丝,在运营中全面掌握了新媒体运营的方法。
大三暑假,静静只身前往北京,在某报社担任暑期实习记者。她采写的新闻稿经常被评为优秀稿件,其中有一篇人物专访还获得了当月的选题大奖。
大四时,静静凭借公众号运营经验和报社实践经验,成功获得一家互联网公司新媒体运营offer,在3个月实习期内,她撰写了20几篇推文,总计获得了20多万的阅读量。
在校园招聘中,静静所向披靡,多次实习实践帮助她提升了核心竞争力,网申之后她获得了6家单位的面试邀请,最终获得了1个报社编辑的offer和2个新媒体运营专员的offer,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
而楠楠就没那么幸运了,在校期间,她周而复始地在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四点之间重复着生活轨迹,缺少了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的各种尝试。虽然学习成绩很优异,理论成绩在系里排名也非常靠前,但在找工作时却屡屡碰壁。
因为简历内容“单薄”,楠楠网申之后便没有下文,在校招中毫无收获。后来,楠楠请师兄师姐帮忙做了内推,但面试官几句话就把她给难住了,“你有相关的实习经验么?”“你说你文笔好,有作品发表过么?”“你想应聘这个工作,对此你做了哪些准备呢?”
其实,静静和楠楠的经历绝不是个例,大学生群体中有千千万万个“静静”和“楠楠”。在就业大形势下,你当然希望自己成为“静静”,而不是“楠楠”。
事实证明,但凡大四斩获多个offer且待遇不错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进行了良好的职业技能储备,积极参加各种与未来职业有关的实践活动。在找工作时,他们已经具备了从事这项工作的基本能力,所以可以相对容易地拿到offer。
因此,大学生们必须要有前瞻意识,早早对未来做出规划,并利用假期多实践、广见闻,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在就业中掌握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