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中芮小丹与王明阳交锋时有句台词:
王明阳:强盗的逻辑,直接获取,冒险、刺激。
芮小丹:强盗的本质是破格获取,破格获取与直接获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们没有自信与强者在同一个规则下公平竞争……
这里的关键词是“规则”和“竞争”,再缩小一点,就是“同一规则”和“公平竞争”。
也许高考是人生中唯一的一次,在“同一规则”下“公平竞争”的机会。因为高考“规则”,明确、具体、可量化;高考“竞争”公开、透明、广泛化。
因为广泛关注,所以“阳光”;
因为考分量化,所以“公平”。
高考是现行体制下能够实现的最“公平”的选拔“规则”。
可以质疑高考,但不能无视“规则”
大学被誉为“象牙塔”,令人神往。
“象牙塔”一词出自《圣经》。在《雅歌》第七章第四节中新郎这样说,“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如今,“象牙塔”指的是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
参加高考的孩子都已成年,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高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帮你在未来至少四年里,离开以前的环境,在若干辅导员和几十位老师的带领下,与自己年龄相仿、智慧相当的小伙伴一起生活、学习,开始一段未知、崭新的人生旅途。
以期在真正进入社会前,通过高等教育尽力做好以后人生的准备。
拉长时间的维度,在以世纪为单位的历史长河里,人生百年不过白驹过隙;在以百年为大限的人生旅途中,高考也不过是一个时间节点、一个选择机会而已。
夸大或贬低高考,例子可谓不胜枚举。
褒奖或质疑高考,论据也是不遑多让。
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承认,高考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契机,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推动、引领你步入人生新的阶段,要么高等教育,要么步入社会。
这就是高考规则的作用——“人员分流”。无论承认与否,它都在发挥作用,而且影响深远。
可以自诩强者,但不能否定“胜者”
“规则”的刚性,其实从出生开始,都在发挥作用。
但,高考却是人生成年后第一次的抉择。
高考失败,能衡量的只是过去十多年学校知识教育中,在高考试卷评判规则下的失利。
高考成功,能说明的只是过去十多年学校知识教育中,在高考试卷评判规则下的成功。
不能对将将满18岁的孩子,因为一套试卷而定性。高考失败也许有偶然原因,也许有其他失误,再或者,就是不善于考试,就是没有学会那些知识。凡此种种,无需辩解。
不上大学,也许人生更精彩。
上了大学,或许只是浪费四年。
这不是精神胜利法,更不是心灵鸡汤。
接受失败,从失败中获得启迪有时候比一帆风顺的成功更有价值。
亲身参与其中,无论坦然与否,接受它远远比质疑它、谩骂它更有意义。
不能、不必、不需因为自己高考的失败,而对高考“胜利者”有所否定。
向“胜利者”鼓掌,是最基本的风度。
人生的选择,从来都是机遇和自身的统一,外在和内在的结合。
比同龄人提前四年思考人生的航向,躬身入局,启智开蒙,焉知非福!
可以挑战权威,但不能脱轨“社会”
一行有一行的传统,一业有一业的规则。
权威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被挑战。
规则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被打破。
否则,学术不会进步,社会不会发展。
年轻无极限,青春不死。
如果你想挑战高考规则,就要深刻洞悉社会规则,在社会规则框架下成为强者。
失去了进入大学求学的机会,不代表不学习、不进步。必须在社会的大学里,更加如饥似渴的学习。
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在2020年跨年演讲开篇故事中提到,要躬身入局做个做事的人。
躬身入局,就是要融入社会。
社会中有数不尽的“明规则”“潜规则”,但有一点必须承认,任何时候都缺少破局的人,都缺少实干的人。
破局首先就要入局。要想打破规则,必以适应规则为先,把握规则为要,在做实事中使规则为我所用,在做成事时打破旧规则、建立新规则。
如能如此,高考这一课方值得!
寄语莘莘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