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太原往返的高铁上,外加本周六4个小时,将KK的《新经济,新规则》读完。阅读速度较快,是因为站在2017年的今天,再回过头去翻看KK在20年前对网络时代将全面到来的准确判断以及超前提出的10个新经济规则,已经没有晦涩难懂的东西了,书中给出的网络时代十大经济面貌以及所列举的诸多当时来看“不切实际”的构想,有的在前些年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发生。
回头去看这本出版在20年前的书,不必去在乎书中所举例子略显过时(电话系统、电报系统、传真……),也无须去挑剔某些对于未来的想法有些简易,因为当初的那些预测变成了现实后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我们也许不再能被本书的观点和那些“不切实际”所触动,但我们应该震撼的是,在BAT诞生的10年之前,像KK这样的美国佬们就有了如此多的著作和探讨,其中所谈及的未来,正是我们当下已经或正在发生的……
说本书之前,先说点关于如何读书的思考。读书的目的在于为我所用,即理解和记住一本书中的观点和论据,能在自身得以运用。第一个关于阅读速度,除了文学故事类书籍外,其它社会/自然/应用科学,哲学,学术论文等,一般的写作思路都是通过对某一领域/现象的研究与思考,提出一套什么理论,理论之下分章节逐一用论据来自圆其说。所以,除了文学故事类书籍可以问阅读快慢的问题,其它书籍的阅读速度依赖阅读者对该书领域的了解,对论据的理解。比如本次读《新经济,新规则》,由于本人职业是互联网产品经理,本书所列观点和论据大部分是我们工作中研究范围,所以对书中所有概念不晦涩,对书中大量论据实例可大段跳过,速度自然就不慢。第二个是关于这本书观点是否正确,但凡能成本初版的书籍,理论上该书都具有自己成型的观点体系,而且作者都能在书中自圆其说。要判断其观点合理性与先进性(任何观点都没有对错,只有是不是先进),主要是联系实际,将其观点套进现实中的方方面面予以评估。第三个是如何消化一本书,在阅读过程中不但要理解作者所举的例子,能举一反三的通过其他例子来理解某一概念。全部阅读完后最好能自己写些文字来梳理书中重要内容,对书中观点评价,或者由该书观点得到了什么启发等等。最后,想要长期记住书中内容,想让书中观点能真正为我所用,那就去分享,去跟别人讲书中观点。
说回本书,套用上面对读书的讨论先说本书的中心思想(通常会在作者的自序及目录就能得出),本书是KK在20年前通过对芯片、网络科技的敏锐洞察,看到了全球联网,万物互联的网络时代即将到来,并全面的颠覆工业时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而,KK用卓越的预测式远见能力提出了即将到来的网络时代10个最宏观,最重要的经济运行规律。用本书将这10条当时还很模糊的新规律告知世人,企业、个人以及任何组织机构都可以通过快速顺应这10条新规则,抓住其中诸多机遇,实现财富的价值。
本书观点的先进性已无需多言了,KK在20年前提出的这10条预见已经成为当下全息互联时代经济运行的法则以及影响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又难以察觉的内在逻辑了。现在的我们,除了睡眠之外,其它方方面面的生活都融入了那张万物互联的大网中去了,吃穿住行、工作、社交、娱乐等等,你可能会说你能放下手机,拔掉网线,到深山老林中生活1个月对身心更好,也许吧,然而这个好也不太重要了,因为那样的你已经跟这个世界无关了。
理解本书并不难,10条规则,每条规则下是大量举例论证,然后给出该条规则下的我们应该采取的对应策略。要真正的消化它,最好的办法就是举一反三,用自己身边或者最熟悉的事物去套这10条规则(由于年代久远,书中的例子很多人反而更不熟悉),我只谈谈前面两条规则,这是KK 诸多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两条。
1,蜂群比狮子重要
蜂群代表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通过集群效应表现出的集体智能,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的力量,狮子代表的是自上而下的中心化控制系统力量。
去中心化是KK几大核心观点之一,不是说蜂群比狮子有多大能耐,准确的说是因为已到了蜂群的时代。
今天的基础设施(传输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终端、传感器等)比KK写这本书的时候又成熟了不少,他想象中的万物互联的时代又近了一步。用不了多少年,世间一切如人、动植物、微生物、一阵风、一根皮带、一座大厦都将被网络连接。连接起来的这一切,就是生态环境中的“蜂群”。
这张连接万物的网络在量级、复杂度、变化性等方面都前所未有,所以工业时代那种自上而下的中心化层级管理逻辑,在这张网面前将力不从心甚至彻底失去效力。既然蜂群时代大势所趋,我们就应顺势而为抛弃以前根深蒂固的集权思想,拥抱边缘,拥抱去中心化。今天我们看到了数量众多的创业团队、自由职业者、自媒体人等等,就是蜂群比狮子重要的真实实践。
如果要举例的话,整个WEB2.0、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都在上演着去中心化的力量,靠着去中心化力量崛起的巨头比比皆是。维基百科、亚马逊、脸书、Twitter、Quora、Instagram、Pinterest、Kickstarter、Airbnb、Uber……全球范围内基本上每一天都有一家创业公司找到一种组织和管理社区的新方式,虽然领域不同,组织用户的形态有别,但是他们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平台只提供了联系的机会,其中所有的内容、关系都由成千上万个陌生个体去创建和维护。他们自由的不图回报的撰写、筛选、评价、贴标签、分类、转发、注解、点赞,早就了上面各领域的佼佼者,也造就了大量大V、自媒体、网红等等。以往依靠“精英”编辑们产出的门户网站、纸媒、电视节目越来越无人问津,微博太依赖明星大V,没把草根屌丝战略放到第一位,故当明星大V被消费的差不多的时候也越来越无人问津,这就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力量,蜂群比狮子重要的力量。
2,级数比加法重要
级数是指N²(或N的N次方),加法是1+1=2。即便是2017年的当下,很多人都对互联网思维这个词感到恶心,但大多人也许依然不太懂KK在20年前定义的互联网是技术性矩阵的有机行为。级数、矩阵、回报递增,这就是互联网思维的全部要义所在。通俗的来讲就是当连入网络的“节点”(用户,或者汽车,或者一个行为)按照线性增加,这个网络(社交平台,一个公司,物联网)的价值将呈现指数级别的“爆发式”增长。当然,如果某些“意外”出现,网络也将“断崖式”毁灭。
其实,不论是工业时代,还是互联网思维,商业的本质未曾改变,都是提升自身产品,满足用户需求,超越竞争对手,实现财富增值。不同的是实现这个追求的方式和最终效果。工业时代,企业制造产品(汽车),打广告(上时代的各种硬广),销售商品,最终获取线性增长的回报,多一个客户就多一份收入。而互联网思维,运营者深谙打造一个网络平台的重要性,一旦入网用户到达一个阈值时(通常是解决了鸡和蛋的问题后),即便什么都不做就能坐享指数级别的回报。
这个指数级别的回报,有经常听说的口碑效应、病毒传播、爆发式增长、饥饿营销等等;有小米、嘀嘀、膜拜单车这样用极短时间便跨越式成长为商业巨头的传奇;有去年还和你吃成都小吃,今年就身价百亿的逆袭成功的创业之星。这种突然的爆发力就是KK所讲的回报递增原理,就是互联网思维的源泉,也是最让人着迷的地方。而这,在线性递增的工业时代是不会发生的。
为了将这个互联网思维落地,也就是为了让连入网络的“节点”突破那个神奇的阈值,实现回报递增的指数自增长目标,我们还得用一些也许有悖于工业时代或者传统经典理论的特殊手段。这就是KK在后续章节逐一给出的另外8条规则,我用1~2个当下互联网中耳熟能详的词予以总结:普及比稀有重要(规模),免费比利润重要(免费)、网络比公司重要(生态)、造山比登山重要(方向)、空间比场所重要(互动/过滤)、流动比平衡重要(创新)、关系比产能重要(用户参与/粉丝经济)、机会比效率重要(创业)。
选择一个能产生规模的垂直方向,免费(甚至倒贴)的方式去做用户规模,自造或者融入一个生态,永远比对手提前创新,靠用户参与和口碑营销,最后实现了指数式回报,这是互联网思维的几大逻辑,正是本书所讲的10大规则。
《新经济,新规则》,初版时间即便快过去20年了,但不得不折服于KK在那个年代就能对网络时代的顶层规则进行全局梳理。虽然本文对各章都进行了关键词总结,虽然20年后其中很多构想已经感同身受,不过如若有空,也不妨再去读读《新经济,新规则》。因为读KK,在惊叹他先知般的超前理论外,也会着迷于他在书中所描绘的未来景象,会心于他所例举的每一个小论据。更重要的,读KK,不同的人应该会有不同的启发,而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