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前面花了五章的内容讲的是曾国藩的正面也即他是如何从“愤青”到“老奸巨猾”的,而后面五章分别从左侧面和右侧面两方面进行的。
那么一起来看看他的侧面都说了些啥吧:
左侧面:曾国藩的收入和支出
第六章 京官曾国藩的经济生活
在一些历史剧里面我们只是知道在古代一旦考取到功名,那不只是名声远扬,因此也就走上了富贵人生。
但具体对这些考取功名之后的达官贵人的具体经济收入如何可以说是不那么了解。
曾国藩家在当年那个时代算是小地主级别,可晚清时普遍贫困,所以小地主的生活也仅仅只能时吃饱糙米饭。那也就是说曾国藩家的生活条件并不宽裕。在当初能凑够路费上京参加科举考试也算是很不错了。
从曾国藩家中了进士、点了翰林,曾家排场变了。虽然刚进中士的曾没有大笔的工资收入,但却又了 一些其它的收入渠道:第一是接受馈赠,收受贺礼,第二是借钱,大家都乐意借钱给他家,第三是作为绅士调节民间的纠纷也可以获得一些报酬。
正因为中进士之后有了以上的财源,可想而知曾家的经济情况与以前比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的穿着自然就更讲究了,出门也有了排场。
之后曾国藩为了进京当官,四处筹钱,虽然进京之后仕途非常顺利,三年时间实现了连升四级,由七品检讨升任到五品的翰林院侍讲。
不过仕途归仕途,但曾的经济状况却并不富有,相反可以用“窘”来形容。所以书中提到借贷和哭穷一直是曾国藩在翰林院中经济生活的主旋律。
由于穷,所以我们无法想象曾国藩居然在任职京官后从未回过家乡,究其原因就是做了堂堂副部长的曾国藩却拿不出回一趟老家的路费。
而之后记录的曾国藩有能力彻底将京官生涯的欠账还清是在曾做了多年总督之后。
如果回到现实社会,可能我们会觉得不太可能吧,即使不为官,普通的工人也不至于如此之穷。但当时的曾国藩是真正的清官,所以他的穷确实铁的事实。
第七章“不要钱”的“大帅”
曾国藩一生做的最主要的事是镇压太平天国,那么在曾国藩多年带兵打仗期间的收入和支出又是怎么样的呢?
其实在晚清时代,带兵打仗反而是最容易发财致富的途径,说白了,主要还是因为晚清军队的腐败以及晚清军营存在的很多怪现象,比如第一个怪现状就是当时士兵普遍都有第二职业,大家一边当着兵,一遍还忙着别的事,经商,买卖,种地,开茶馆等等。
所以当时的练兵也就是敷衍了事,一点都不认真。也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曾国藩为了挽救国家而做出了创建湘军的想法,湘军在制度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实行厚响原则,也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因军饷太低而军队风气败坏的恶习,就是这样,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士兵收入比国家正规军还高三倍,士兵们也就能够专心训练,并让湘军形成战斗力打下坚实基础。
看起来湘军的士兵和军官的收入都很可观,按理来说,曾国藩作为湘军最高统帅,其赚的钱比以前肯定要多很多倍是毫无疑问的,但事实就是曾国藩往家里寄的钱越来越少了,这主要还是源于曾国藩在出山打仗时发过的誓言“不要钱,不怕死”,并且他说到做到,其次是曾国藩深知军队中廉政建设的重要性所以一直抓得很紧,从自己开始做好带头作用;第三点是基于家庭教育考虑,担心给家里寄太多的银子会败坏家风。
所以曾国藩带兵打仗那些年积攒的合法工资就都用于军队开支和地方公益事务了。
可能大家对看到的湘乡曾家越来越富有又是什么原因而好奇,其实最大原因就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也跟随湘军军营带兵打仗并且战绩卓越,抢到很多的战利品,所以从中捞到不少好处,当然也就给家中寄了不少银子和金银财宝回家。
第八章 曾国藩既清又浊的总督生涯
上一章主要讲的曾国藩及其家族在他任总督以前的经济情况,那么,后来曾国藩干到了梦寐以求的总督一职之后收入水平是如何的?
曾国藩在去世之前的十二年一直都是做总督,其中有近十年是在做两江总督,在清代政治体制中的总督就是皇帝在地方上的直接代理人,所以当时总督的权利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两江总督是唯一一个管了三个省的总督,由于朝代及区域划分有了变化,换到如今的地方来说两江地区包含了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而用今天的官职来说,当时的两江总督相当于三个省的省委书记加上一个大军区的司令员。如此重要的人物,年收入是多少呢?
我也很好奇,但作者也提到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在这我就大概说说当时的收入组成部分吧,一共分为三部分:基本工资+养廉银+陋规,一百多两基本工资是固定的,之后从雍正皇帝开始有了给一个大补贴“养廉银”一万八千两,这个收入据说折扣人民币是三百多万,比曾原来翻了三十倍,而总督收入中这还是小头,真正的大头是灰色收入,也就是各级下属的进贡,当时叫陋规。这笔收入总督一级平均每年有十八万两,说人民币更明了,折扣是三千六百万元人民币,这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巨款。
可收入如此高但之后的曾国藩生活水平变得比原来更差了,这才是重点。当时被接到官衙和曾一起生活的家属们也是没想到住到总督府之后的日子过得比乡下还要紧张。
竟然曾国藩总督大人有如此高的收入,日子还过的这么苦,我们大致谈谈他的收入都花在哪些方面了吧:
1、个人和家庭开支(一大家子,几十口人全靠他一个人养活)
2、曾国藩身边工作人员的开支(没错,在清代,曾国藩作为地方一把手,一号首长,从上到下,有一帮庞大的班子都是需要曾私人聘请并且自掏腰包支付薪水,而且这些编外人员工资都不低。)今天听起来这种状况确实有点天方夜谭,但在清代,这却是国家定制。这种制度皇帝省事,可总督们就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3、第三项开支就更让人匪夷所思的了,就是总督办理一些公务,还需要自己花钱。(比如总督为保持军队战斗力每年对绿营兵进行检阅的费用,以及皇帝和总督之间的通信费用都是由总督自掏腰包的。
正因这大量的开支,而两江总督的养廉银仅一万八千两,繁重的公务就得花六万两左右,如此大的缺口,当然就只能仰仗那笔“陋规”了,这也是迫不得已了,因为“陋规”是维持地方政府运转的必不可少的收入。但不得不提的是曾国藩他自己由于对官场上的贪污腐败非常痛恨,所以各衙门送的陋规,他大部分都拒绝了,一年只收3万两,并且陋规收入有节余他也不会占为已有,而是不留名的捐赠了。所以曾到最后也没有什么积蓄。
没有积蓄,那他有什么遗产呢,第一就是”富厚堂“宅弟,其次就是书籍了,曾国藩在个人生活上,唯一舍得花钱的就是书籍,因此到最后打算辞官回老家其弟为他房子改造时也仅同意在藏书房上多费功夫,其它从简。
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信迷信这个命题别说是在古代,现代仍有不少人信,尤其老一辈尤为突出。所以在那个年代曾国藩注重风水、看相面、算卦和天命也无可厚非,此乃人之常情。
最后一章提到了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事实上在谈正面的时候已提到,也就是告诉我们虽然曾国藩智商中等,是个笨拙之人,但其始终踏踏实实,不走捷径,诚实做人,值得我们学习。
至此,这本书的读后内容概括及反思就分三次写完了,满满的全都是对他老人家的敬意,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