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疲惫地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喝水、喘息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喜悦的。因为,今天我上出了自认为很满意的课,且三节课的质量均不错。我知道,这应该是一种很难得的上课体验。
三个班分别是三11、三12、三10,虽说都是我个人从一年级带起来的,但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学习能力还是非常明显的。上午的三11和三12班孩子的能力上明显优于下午的三10班,这种差异在常态课教学中能明显感知,比如课时教学内容的完不成,倾听听力、思考力偏弱等。但作为孩子们的音乐老师,我还是努力不把这种认知带入课堂。今天的学习,似乎就是给我一个安慰。
静下心来思考:今天的课到底好在哪里?
一、内容设计逐层推进,课堂有“层次感”。
周一的课务比较密集,早上两节课空课我就在思考与设计课程内容。之前教授过,但全然没有印象。也看过宸悦和思桐写过“Do Re Mi”的课后反思,但都不影响我的思路和设计。我的想法是,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的学生”和“我的课堂”。可以说,这就是每个教师上同样的教学内容可能会呈现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我简要地梳理一下我的课程设计:
(一)运用科尔文手势图,学习七个小音符的动作与演唱
1.复习三个音符“1 3 5”,建立音准概念。边唱边复习三个音的科尔文手势图,努力做到边唱边听,及时调整音准。(老师根据现场效果,及时做音准指导)
2.学习音符“2 4 6 7”的手势动作,边唱边学。虽然这几个音符教之前的三个音符难度更大,但因为前期的音准做得好,所以加入新的音符的学习演唱,孩子们感觉没有特别难。特别是三12班孩子的音准,是三个班中最好的。值得表扬的是,下午三10班孩子的学习,也没有遇到特别的困难。
(二)出示“Do Re Mi”部分旋律,认唱旋律并熟练演唱
1.出示旋律(提前写在黑板上),学习认唱。
1 3 3 ∣ 3 5 5 ∣ 2 4 4 ∣ 6 7 7 :∣∣
第一遍是听钢琴轻唱,边认边唱;第二遍是师生模唱,没有钢伴声;第三遍巩固练习,依然可以是师生模唱;第四遍,可以加一点点速度;第五遍,还可以加一点点速度。(根据学生演唱情况,可在某些环节适当多练习一次)
2.完成练习,最终可以做到有速度的旋律认唱。(声音有跳跃感,弹性)
(三)欣赏歌曲《Do Re Mi》,师生能够合作演唱,感受歌曲的变化与丰富
1.介绍电影《音乐之声》的大概内容,并隆重介绍影片与音乐的影响力与传播度。
2.从中文版的歌曲入手,初次聆听,整体感知。
(1)歌曲中的音乐老师是如何把“七个小音符”串联成歌的?(音符与英文单词结合,如“Ti”和“tea”)
(2)歌曲一共唱了几遍?(3遍)
(3)演唱时,这3遍的形式是怎么样的?
第一遍:音乐老师演唱;
第二遍:孩子唱音符,老师唱音符后面的歌词;
第三遍:“1-4”是领唱,后半段是齐唱。
3.师生模仿电影中的人物一起来合作演唱。
家庭教师——音乐老师;孩子——学生
考虑到孩子对歌曲整体感受,此处可以师生合作两次演唱。一是感受歌曲旋律及演唱;二是体会师生合作的不同演唱形式。
4.一起观看英文版的《Do Re Mi》(电影片段,故事情节)
聆听与思考:
(1) 在影片中,你能找到我们刚刚学习过的主歌部分吗?
(2) 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你能找到以下旋律的出现吗?(出现时,可举手示意。这个地方采用的是什么演唱形式?(合唱)
1 3 3 ∣ 3 5 5 ∣ 2 4 4 ∣ 6 7 7 :∣∣
(3) 两个不同的版本,你更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
故事情节与演唱形式的不断变化,使得歌曲表现更丰富、更饱满、更热烈。
回头再看这节课,其实只有三个版块,但版块之间的知识目标、学习能力、情感态度是在不断提升与递增的。这种课堂内容设计的推进感,就是课堂动态行进的“层次感”,从单一走向丰富,从平面走向纵深。
二、放慢做足欣赏内容,学生有“满足感”。
再看教材与教参的课时设计建议,把“听《Do Re Mi》”和“唱《七个小兄弟》”放在一个课时,这样的“一课时”安排,我感觉对于我的学生来说一定是有教学问题的,这在开学第一课的歌曲教学《七个小兄弟》就已证明。这首歌除了演唱的目标,光盘中还出现“伴奏”部分的学习,事实上我是利用“两个课时”完成的,学得也比较充分。这也决定了我会用“一课时”来欣赏歌曲《Do Re Mi》。
今天执教的三个班,三11班是我第一个上,所以我感觉第一课本身就有我的探索与尝试心态在里面。从第二个环节我和孩子合作演唱时(孩子唱音符,我唱其他歌词),明哲同学故意用很强的力度和我回应,我感受到孩子们与我合作时的那股热情。当我们顺利进入第三个环节:观看电影片段。我可以说,是开学以来孩子们最安静、最投入的课堂时间,他们凝神观看,鸦雀无声……在主歌部分接受后,出现了多声部的副歌部分,最后歌曲在家庭教师一个漂亮的高音中结束……一秒后,孩子们自发响起了掌声,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孩子们由衷感叹音乐的美好,由衷赞叹这首歌曲带来的视听冲击。
后来,再上三12和三10,我明显感觉到自己更有信心了,包括课堂节奏与时间的掌控,还有副歌部分的合唱练习,如三12班就做得更好;三10班虽说课的开始浪费了一些时间,孩子能力上也稍欠缺,但今天还是非常顺畅地完成了教学内容,最后的效果也非常好。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孩子们还沉浸在影片与歌声中,久久不愿离去……
我喜欢自己这样耐心地去探索课堂,去经历“每一次不确定”后的欢欣与回味。这些精细而微妙的课堂体验构成了我教育生活的精神内核,使得我更加确信:课堂是一个教师最高的领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