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节。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端午节来临之际,家庭主妇们都会去河边采芦叶包粽子。有些人家将芦叶采回家后,会用清水先煮一下,这样芦叶会柔软一些,包起粽子来好包一点。可是妈妈不喜欢,她说芦叶煮过后,清香都没有了。妈妈会选择又宽又长的芦叶,洗干净,浸在清水里。包粽子的原料基本就是糯米,再放一点点赤豆。妈妈会事先将赤豆浸泡一个晚上,这样粽子煮好后,里面的赤豆和糯米一样的软烂粉糯。煮粽子的时候,往往都是我在灶下烧锅,大火煮开,再烧一会儿就熄火,利用灶膛内的余火慢慢焖。这时候芦叶的清香已经散发出来,满屋都是粽叶香。隔壁相邻站在家门口,都能闻到香味。我们几个就眼巴巴的围着妈妈,等着妈妈揭开锅盖,拿出粽子,剥开粽叶,将小巧的,四角尖尖的,鼓鼓的,晶莹的米粒中夹杂着点点红色的赤豆的小粽子,放在我和妹妹的小碗中。小碗里妈妈帮我们放了一点红糖,粽子热热的黏黏的糯糯的,沾上一点红糖,又香又甜。时隔多年,再回味起那个滋味来,都能令我垂涎欲滴。
小学二年级时,因为家属随军,我们在海南岛住了八年。妈妈先是在海南岛的农场做普通的工人,后来又做了幼儿园老师。因为人缘好,她结交了一帮当地的朋友。逢年过节,我们经常会收到她的朋友们送的很多当地的美食,例如米粉做的糍粑,炒米糖,油炸的煎堆等,当然也不会少了端午节的粽子。印象里,当地的粽子是用大大的芭蕉叶包的,四四方方,里面除了糯米之外,还会放肉、花生等,基本上都是咸味的,滋味也很不错。只是我从小吃惯了妈妈包的白米粽、赤豆粽,对咸味的粽子,总觉得不是那么的喜欢。
我一直没有学会包粽子。成家之前,每逢端午节,包粽子是妈妈的活,她会一边包粽子,一边数落我说,自有自便,学会了不是自己方便吗?我呢,也不反驳她,偶尔兴致来了,也会去试着包几个,可是妈妈又看不上,说你包得这么松,跟米饭有啥区别呀。被她这么一打击,我学包粽子的积极性就没了,所以一直就没有学会。索性成家后,婆婆包粽子是能手。所以每逢端午节,都不缺粽子吃。
而今,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粽子成为了商品,超市里面一年四季都有售卖,各种的味道,全国各地的都有。但是,那不是家常的滋味,没有家的味道。
端午节,好想念妈妈包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