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呆久了,偶尔回趟农村,发觉自己居然很享受这里的生活。也许是真的放下了许多东西,不再浮躁、追求虚无,心里宁静了,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回想在城里的日子,工作的那些年,早出晚归,一天当中,除了午饭时间能够见到点阳光,其余都窝在办公室里。码字、上网、聊天、吹空调,成为每一天的生活主题。
离岗的日子,怀娃带娃的这些年,除了市场买买菜,偶尔超市逛逛,烦闷了下楼透透气,再奢侈点公园散散步,似乎再没其他可圈可点的地方。
无趣,是城里人的常态。无趣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惯性,变成了理所当然。即使很多时候,感到压抑、烦闷、不舒服,却始终没有勇气跨出那一步——做人们眼中的“傻缺”——回归自然。
活着,怎样活着,究竟是自己需要,还是为了顺应他人。
真正的有趣,又是怎样一种状态?
通过这段时间与孩子相处,虽然不那么尽心,常常偷懒离职抱手机,可还是能感受到她的变化。她的笑,那么纯、那么真,发自内心,没有半点将就和迟疑。她快乐的那一刻,也成了我常常想要去捕抓的镜头。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雨,开心得伸出小手去接雨,好几次没看住,被她给溜了出去。那一刻,看她“使坏”的样子,真想揍屁股。
第一次下地干活,开心得抓起瓜儿们使劲往篮子里扔。俺心疼那瓜,皮都磨破了。
刚回家的头几日,奶奶防御工作没做足,遭遇“鬼子”进村,拆它个毛都不剩。
那些个菜啊草啊,全成了玩具。时不时扯上一片、拔掉一棵,致使好几块地都荒了,没敢再生产,经不起“摧残”了。
孩子眼中的乐趣,真不是我们所能定义的。一只破扫把,都能舞得妙趣横生。
一间气味熏人的鸡舍,成了她常常想要光顾的乐园。“不哭…不哭…”,是她常安慰鸡鸭的话。
这么尽兴的洗法,也只有在这里能享受到。水,是每个孩子的喜好,能否尽兴玩水,却不是谁都能做到。
孩子的世界,最纯真自然,开心与否,界限分明,没有半点伪装。
一早起来,顺了盆小菜在手,一个人坐在这,悠闲的边吃边看风景。丫的,总能在不经意间带给你惊喜和感动。
快乐,那是发自内心,源自一种环境,无需过多装饰。自然能够给予你的,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大概也是造物主设计的初衷和美意。只是我们都想往天上飞,自然是看不到风景。
再回到自己的家,终日蜗居于此,这个几十平的小客厅,成了我们的娱乐场。
窗外的跷跷板,成了她唯一惦念的东西,常常一站好一会儿。
偶尔也去公园转转,但这些娱乐设施,好像也不是她的菜。
公园,是城市小孩的天堂。千篇一律的跷跷板、滑滑梯,究竟能带来多少乐趣,只有孩子们知道。
摇摇车不晓得坐过多少回了,虽然回回看到都走不动路,可真没见她在车上开怀大笑过。设计精美,造型各异,却没有内涵的一堆塑料制品。
教堂主日学里的小朋友圈、玩具堆,看似很丰富、热闹,实际上孩子们都不知道玩的是啥,表情木讷,鲜有笑声。
碧湖的美景,对孩子意义几何,不过是多了个可以放开跑的地方。那里,更多是造给大人看的。
太阳光,成了城里人的奢侈品。人们见面,常问候的是——带孩子去哪儿晒太阳啊?——马路边、公园里。这样的生活,成本太高。
想到即将回城的生活,那被我称之为牢笼式的生活,真的不忍心将她带走。作为父母,这点基本的乐趣都给不了孩子,还有什么脸说自己是爱孩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