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曝广州的一位学生家长在微博上举报一位老师采用严酷的手段体罚学生,致自家患有哮喘病的孩子吐血,并引起其他恶性并发症。
消息一出在互联网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不明真相的网友将舆论推到了极端的一边,纷纷撸起袖子以键盘为刀,口诛笔伐,誓要通过声讨的力量打倒那位丧心病狂的老师,荡清教师队伍的污泥浊水,为受害者讨回一个公道,还校园一片净土。
初心不可谓不正直,目的不可谓不单纯,手法不可谓不粗暴。
可惜是让别有用心的人给狠狠摆了一道。
事发第二天舆情就发生了180度的大反转,速度之快不亚于托马斯原地回旋转体。网友们还没从之前的义愤填膺中走出来就被突如其来的真相噎的脸色通红,呼吸急促。
在此手动给广州白云警方的办事效率点个赞!
事件翻转以后舆情也跟着翻转并分为了两派的两种声音,一种是那些先前不遗余力的『骂人派』变成了『道歉派』,另一派则是事前沉默不言,事后冷嘲热讽。嘲讽的对象自然就是那些被有意带节奏的『道歉派』。
其实这种被带节奏的事件在互联网常有发生,次数多了就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被带节奏?
首先这跟人的从众趋同心理有关。
从众心理又叫羊群效应,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从众跟风也是一种路径依赖。当人们缺乏自我的认知和评价能力的时候,就会依靠别人反馈的“价值”形成一种依赖感。而这种价值源的获取极为关键,但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获取的是最有价值的。当人们的自主选择能力受到巨大冲击的时候,他们只能依赖大众媒体来获取信息。
尽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会对眼前发生的事件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但当自己的想法跟群体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脱离群体的窘境。而人类也是地球上多有的群居物种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产生了矛盾的心理,最终会在群体的诱使之下趋同,成了从众的一份子。
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除了从众趋同,广州教师体罚学生致吐血事件网友被带节奏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三观被践踏和冲击。
在人们的固有观念中,教师是神圣光辉的职业,尤其是中国的教师又被冠以“人民”二字开头,他们理应是一支无私的,有爱的,道德高尚的队伍。传道、授业、解惑才是老师的天职,虐待学生,盘剥家长这样的害群之马就不应该出现在人民教师的队伍里。
人们在观念中给教师圈出了一个框框,符合这个框框的老师是好老师,或者说符合这个框框只是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现在突然网曝有一位所谓的小学老师,她的行为竟敢罔顾师德,甚至是踏破了做人的底线,这样的人就不配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应该受到所有人的攻讦,那些加之于身上的辱骂她都必须受着。
当一个人的行为冲击到了所有人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观,那么只要有“领头羊”发声,其余的人被带节奏也就是理所应当。
这种被带节奏相比较上面一种要更主动一些。
同样是跟观念相关的,对于这次事件被带节奏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有许多学生跟家长处在一个相对比较弱势的地位,家长苦教师之威久矣。而人们的观念上总是认为,弱势群体是容易被欺负的对象。
张卫健演的电视剧《聚宝盆》里有这么一段,一位盲人拿着一根棍子在探路前行,眼见着就要失足掉进边上的河里,沈万三(张卫健 饰)善心大发用雨伞牵着盲人引他过河,盲人在被牵引的时候迅速摸清了手上雨伞的基本样式,在被沈万三引过河的时候强说雨伞就是他的,理由是他一个盲人能说清这把雨伞的样式。
旁观的人群觉得盲人说得有道理,他既然都能说清雨伞的样式自然是雨伞的主人无虞,再说他还是个盲人,做不出欺诈的事。
重点就在他是个盲人,是所谓的弱势群体,人们在心理上更容易同情他信任他,反映在行为上就是一边倒地支持,那么反过来指责沈万三的不道德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沈万三如此,广州的那个刘老师也是如此。当出现弱势群体被欺凌事件,人们首先关心的不是找出真相,而是先入为主认为弱势群体就是被害者。支持弱者为弱者声援,这是大众普遍认为的最正义的行为。
有些别有用心者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来摇旗呐喊,煽动网友情绪,广造声势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撇开“广州教师事件”不谈,大众容易被带节奏还有一些原因,比如人们的八卦吃瓜心态作祟,比如有些人没事就喜欢凑个热闹,比如受名人(KOL)的舆论影响,以及网络虚拟世界更有利于情感宣泄等等。
“就是太闲了”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被带节奏?办法简单,就八个字:
多看少说,动动脑子
我是十三叔,九零后大龄摩羯男;
闲时码字,忙时发呆,说话不多,小声哔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