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看,会想,会说 ——培训心得通过两天的学习,让我对新课标的认识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新课标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在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上,拟定了三会的课程目标:(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三个目标更强调了数学的应用性。1.看,激发兴趣。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一个字总结就是“看”。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中很多东西都会与数学有关系,但是若学生能用数学眼光来看待这些事,那么必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例如最简单的购物问题,商家动不动就搞什么促销活动,那到底哪家便宜?若学生能把这个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题来解决,这就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能独立解决,这就是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这种成功的体验,更加会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喜欢。又如生活中姐姐比妹妹大2岁,那是不是永远大2岁?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有一双慧眼的孩子,可以通过举例、画图等方法来进行探究,最终发现这实际上就是差不变得原理。其实只要的例子很多,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2. 想,能力提升。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一个字总结就是“想”。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与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式。用数学思维可以揭示很多事物的本质,解决实际问题等等,计算思维可以将各种信息约简和形式化,进行问题求解与系统设计。在小学阶段,数学思维和计算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而这思维具体又落实在一些具体的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上,学生要逐步探究学习,老师要逐步引导,这样学生才能将前后的知识串联成网。例如运算能力的提升,一年级经常会练习一图四式这样的练习,那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练习呢?如果学生能体会到由2+3=5这道算式就能联想到5-2=3,5-3=2,那么学生在学习减法的时候就会知道算减想加的运算方法了。由此类推,在学完乘除法,学生看到3×6=18,便会想到18÷3=6,18÷6=3。有了这样的知识建构,学生对于加减、乘除互为逆运算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其实这个知识点不仅仅在计算的时候能运用到,在后期教学数量关系的时候也有很重要的帮助。例如在学习“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由这道乘法数量关系式你还能想到除法的数量关系式吗?很显然,只要这样一点拨,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有了教师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思考,这些看似零散的知识点必然会被学生编织成网。要让学生想到,会想,再想,教师首先要成为思考型教师,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 说,应用提升。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用一个字总结就是“说”。“说”这里可以是文字、图形、关系、模型……等多种形式的表达。通过数学的语言,可以简约、精确地描述自然现象、科学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能够在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构建普适的数学模型,表达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解数据的意义与价值,会用数据的分析结果解释和预测不确定现象;形成数学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发展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要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世界,得要先学会数学语言。小学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慢慢渗入。例如模型意识,一年级就会学习买卖问题,涉及到的量有“付的钱、用的钱和找的钱”,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学生只是凭着生活经验来简单的进加减计算。但是在后续的学习中,可以引导这些分别认识这些量,然后总结出他们的数量关系“用的钱+找的钱=付的钱”,把他们归类乘买卖问题,初步建立一个模型,提醒孩子在以后遇到买卖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想到这个数量关系式。当这个模型建立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到了三四年级要学习“单价×数量=总价”,你们要提醒孩子买卖问题的模型中,还要再加一个数量关系式进去。这个过程是不断完善模型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语言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要会看,会想,会说,关键是要靠教师的专业引领。在改革的浪潮下,我们教师首先要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立足教学实践,这样才能提高教研水平,适应时代要求,提高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