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总会抱怨自己的孩子时常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举动,并且带来了大大小小的麻烦,可是当你在埋怨孩子无法让人省心的时候,是否想过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真的该责备于孩子,还是应归咎于父母自己呢?
冰心曾说:“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可是当家庭中的孩子出现了问题,还能谈得上幸福吗?令人叹息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根源在于自己,倘若父母不愿意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一味地以战胜孩子的反抗为重点,对他们又吼又叫,又打又骂,孩子可能会深陷痛苦,甚至故意处处与父母为敌,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
未成年的孩子毕竟无法像成人那样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苦恼、焦虑和困惑,他们急于想表达内心的世界,却不曾想过竟出现了父母眼中的怪异行为,或是不正常的生理反应。作为父母,我想,我们的责任应该是帮助孩子解读他们反常行为反映出来的问题,只有帮孩子走出困境,家庭生活才会幸福美满。
01 找到孩子的行为根源
很多孩子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在游戏中,他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有一次,我朋友的女儿在家教训布娃娃,很凶地责问布娃娃,还说不准布娃娃吃饭,甚至要辱打布娃娃。朋友觉得特别奇怪,她们家人从来没有如此严厉地对女儿,更不会用如此的话语表达不满,她很是疑惑,女儿的这些话是从哪里听来的?
孩子时常会把周边发生的事情通过言语和动作反映出来,在朋友耐心地询问下,终于得知原来女儿幼儿园的老师时常会这样对班里的学生,孩子潜意识里就学着老师的模样,把听到的事情通过游戏的方式表达出来。
有时候,孩子确实会跟父母说一些不可捉摸的话语,这个时候,你不该视而不见,而应该去探寻孩子这样说的根源,想一下孩子是不是在暗示着什么,会不会有一些害怕的事情?
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有迹可循,让孩子说出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帮助孩子回归到正轨上,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和支持。
我自己也碰到过类似的事情,有一天,儿子突然跟我说,有辆公交车一直要尿床的,并问我,他会不会尿床。虽然这个话题让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是我抓住了“尿床”这个关键词。说实话,我儿子从小就没有尿过床,平时在家也没有人跟他说过类似的话,我就猜想一定跟幼儿园的生活有关。
我没有急着问儿子,而是觉得他可能会很在意尿床这件事情,或者说是害怕自己尿床。我告诉儿子,尿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没有必要很担心,就算他尿湿了,也是因为他还小,我们都不会责怪他,等他大了,自然就不会发生尿床这件事情了。通过慢慢地开导,儿子表示自己不会尿床,就算尿床也没有关系。
在他心结解开后,说出了他的班里有个同学在午睡的时候,因为尿床被老师指责的事情。大概老师批评的比较严厉,儿子就害怕自己也出现同样的问题,就陷在尿床这件事中,不停地询问我,通过自编一个不可能尿床的公交车的故事,来释放他的害怕与担忧。
很多父母常常说自己摸不清楚孩子的想法,可是孩子会通过其他的事情,传递出他们的心理活动世界,只要我们平时能够细心些,就可以从点点滴滴中得到孩子心里的一些想法,找到他们行为的根源,及时解决他们的疑问和求助,避免孩子的内心受到或大或小的创伤。
父母的高度是孩子的起点,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陪伴者、支持者,更是孩子行为的引导者、问题的解决者。
02 对孩子的成长不要操之过急
前两天,我看了一本叫《看见孩子,看见自己》的育儿书,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叫克劳德的孩子,三岁的时候,父母觉得他已经不需要再穿纸尿裤了,便有意识地训练他用便盆,可是不管父母怎么教,克劳德却一直没法学会用便盆。
他的父母为了这个事情,想了很多办法,依旧没有成效。无奈之下,父母带克劳德去看了家庭医生,并进行了彻底的身体检查,当然,身体没有发现任何的异样。医生根据克劳德的情况,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暂且忘了便盆训练。”
尽管这个建议克劳德的父母很难接受,不过医生的建议是对克劳德成长最好的选择。
现在很多父母都特别的着急,无论是学习,还是行为能力,总不想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他人。另外,在传统的观念中,孩子到什么年龄,就应该学会做什么事情,如果其他孩子都完成的很好,自己的孩子却怎么都做不好,父母就会疑惑,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有缺陷?克劳德的父母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父母的焦虑是会传递的,如果持续让孩子接受便盆训练,孩子也会有所焦虑,质问自己,害怕失败,感受不快,更会抵抗使用便盆这件事情。因而,有的时候,父母不要把社会认可的行为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克劳德的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和儿子一起看的《米米坐马桶》的绘本故事,其中也诠释了“对孩子的成长不要操之过急”这个道理。绘本讲述的是:一个叫米米的孩子,她的妈妈一直让她在马桶上尿尿,可是米米一坐上马桶就尿不出来,当米米的妈妈不再强求米米坐马桶的时候,突然有一天,米米可以很自然地在马桶上尿尿,并觉得一身轻松。
父母的过度主动、过度干预,会很难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每个孩子是不同的,有时候不是孩子的身上出现了问题,而是孩子还没有准备好。与其操之过急,让孩子受到情绪的困扰,不如顺其自然,让孩子得到父母的情感支持。
03 满足孩子爱的需求
我们不能否认,人的心理暗示特别强大,它像是一种提醒,一种指令,会支配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状态。好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人变得强大无比,而不好的心理暗示会让人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有时一件小小的事情就会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一颗暗示的种子,特别是当你发现孩子的身体并没有什么问题时,你需要去寻找一些与他们的症状相关的线索,看看孩子是否利用自己的身体,想在亲子关系中达到什么目的。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简的聪明孩子,在学校里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而这样的爱并不能满足她的需求,因为她的妈妈改嫁了,她就特别害怕失去妈妈的爱,可苦于不知如何把内心的真实想法传递给诉妈妈。渐渐地,她开始头疼,身体出现了各种状况,简的妈妈并不了解孩子,常常以为孩子装出身体不舒服的样子,从而漠视了简的实际情况,结果简的身体越来越差。在心理医生的照看下,简的妈妈才意识到简的问题并不能纯粹的看作是生理的问题,长期忽略孩子的需要,会让孩子不知如何面对复杂的家庭关系,要想简的身体慢慢好转,她需要给予简应该更多的关爱,让她获得安全感。
让孩子在成长中建立对他人、对世界的信任感,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求,如果孩子无法首先从父母那边获得这样情感的满足,他们就会感到痛苦,而表现出一些让父母无法理解的行为。
英国国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布拉夫曼说:“父母只有理解了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才能真正地接近自己的孩子。如果他们正确得理解了孩子的焦虑,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孩子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在我看来,心理咨询的目的不在于提供正确的建议,而在于理解孩子症状背后的含义。”
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且不易读懂的书,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以解决。我想,让我们努力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成为孩子心灵的知音,和孩子一起去弄明白他们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意义,让孩子看清真正的自己,这是每一位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应该学会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