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第几次拿起红楼重读,但这次是读得进去的一次。遥记得,第一次是因少接触这样的语句,觉得晦涩没能读下去就搁置了;第二次是看过旧版红楼梦之后,脑海中只有陈晓旭所演的林黛玉之影,只挑着有黛玉的篇章读,读着读着也读不下去就撂下了。后来的就记不清几次了。
这次再读,其实也没细致,像那些诗句就没用心看了,多是粗略看着情节就一带而过,加之对影片的念念不忘,想看看究竟结局后来是怎样,就一鼓作气读了。先是要致敬87版红楼梦的演员,这次再看书时脑中浮现的也都是那么些个人物,那些场景,都是挥之不去的。
这次先说说总体看下来的感觉。书中许多宗族线我也还没理清,都只在贾府里“兜兜转转”了。贾府由盛而衰,再渐微重生,这中间,死的死,离的离,病的病,这就算好了以后,死人不能复生,情感的疙瘩也是无法解,若说好,也有不好之处,若说不好,也有好之处。先是盛时,打砸抢是不怕的,有权有势有钱,一味就可打点好;下人是怕着上头主子的,丫头也是不想离了这归家去的;花费用度也是不需节俭的;攀亲奉承也是不少的······这人跟人之间的伦理也不是非守着不可的。想来这跟现时也是可以略微比拟的。谁在盛势之时没有被这地位冲昏了头脑过?但凡出了事钱权者不是为保全自身绞尽脑汁吗?在这亘古不变的人情社会中,阿谀奉承,欺软怕硬若是不存在那可是这个社会被颠倒了。衰时,不止是外头人风言风语,里头人也反做了贼,勾心斗角倒是一直都有的,没点情义在的都巴不得脱身了干净。
光是这贾府,为了门面,到底是花了多少无需花的钱。里头拮据了,外头人看着都觉得光鲜亮丽,只能是内部撑着。不光是这府邸撑着门面,里头人多少也是为着面子撑着。这不可非议。行为是没错的。先时是觉得这行为无可厚非,虽是不好,但也不值得去批评,现在反想回来,这人不就是这样麽,况且,每个人对面子的定义也并不全然相同,有的是衣饰,有的是对人慷慨,有的是要学富五车,有的则是要名声满怀,既然不一,你所理解的也可能就和他人的行为解释有所偏差;再者,好面子乃人之本性,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搞门面是可以被理解的,人情人情,面子面子,有时候也给办事提供了好些便利。但也有,好面子好着好着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只能硬撑,拆了东墙补了西墙,“东窗事发”,反给自己“下了套”,不止一场空,倒折了底,这就不值得去理解了。如果说,正常的好面子是无法被认可的话,我想,是不是是因为没有能力去喜欢这个面子而心生愤慨呢?
再说这宝玉,只到这次才有开始注意到他,觉得并不太喜欢这个人。男女都可厮混,也是占着老太太对他的宠溺,虽说没去作奸犯科,但也是个胆小之辈。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暖男,但读下来竟不觉得有一点阳刚之气。如果不是有钱有颜懂体贴,他的那些挑逗之举怕是得被当成是猥亵了。因了他的不适之举,到底害了多少女孩儿呢。不敢去维护,也不能去维护,好在是个多情之人,过后也知想念,知心疼。这个男主角的结局也是顶好的,既是下凡而来,历经一场空来空去,勿论是因他伤了多少人性命,伤了多少人心,最后也能了无牵挂地离开,还留下个举人的称号。只能说本是个不凡之物,先前虽无心科举,但用起心来也是无所不成。这结局对他竟是这么的好。当然我也想不出他该得个什么结局才合适。若是放在现时,除去家里人都觉得这归宿是不错的,其他旁观者甚至是被牵连者,怕是会觉得不公。但又转念一想,不公也才是正常的。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所有无法忍受不公的人皆因这不公所得的好处没有落在自身上。按照纲常伦理来看,宝玉这个人物的行为我是不喜的。
再说到黛玉,性真,但也是嘴不饶人的,心思缜密反倒容易让她看到人情浅薄,观到细微转变,思到身世之惨。人生在世,若是这样事事较真确实是累,若是时时真话相言免不得有人会不适,若是直来直去少不了被认为是刻薄。但,若是全然不在意,活出个真性情来,也不失是个好选择,当然前提是你有艺在身,或有宠在身,或有权财在身,不然,怕是走不了多久的。之前是因陈晓旭版的黛玉把自己看呆了,那一颦一笑都挪不开眼,会以为最喜欢的人物是黛玉,现在看来不然,不是最喜欢黛玉,是之前把最多的眼光都放在黛玉身上了。要问最喜欢谁,看完这小说确实没有喜欢的人,也没有讨厌的人,都是别人的热闹,我这个局外人掺和不了,也不需掺和,看到需要警惕的警惕就是了。跟黛玉这种人相处,除去形式上的嘘寒问暖,若不是她所喜欢的,怕是也无法交流过多,若是她所厌的,只怕是要碰一鼻子灰,搞得自己心里也会不猖狂的。直肠子的不怕得罪人倒也好,反倒是自己观察又细致,人情又懂,把自己好折腾了。敏感,观察细致也不是坏事,如何克服这后续带来的不适才是需要好好研究的。
宝钗、平儿跟袭人我把她们放在一处说,都是随和的人,都是想的周到的人。但后来宝钗和宝玉婚后的某些行为我倒是有点讶异,也要另拿出来说说。本是个稳重的人,婚后跟宝玉似乎不像从前那般可以好好说话,兴许是觉得劝其读书才是正道,也不是端着奶奶的架子,该是因为这份责任在吧。在面对宝玉因所娶之人不是黛玉,黛玉之死而痴疯,在所有人都不敢提黛玉之死时,只有她觉得这个心结该说出来才是。不知道该如何说,是理智到冷血了,还是说出于真情出于真爱,但从描述来看,宝钗是把宝玉当成挚爱之人吗?还是只是一个结婚的对象?或许是时代不同,观念不同,难以理解吧。宝钗这个人物,虽因处事大体得了各处人的认可和疼爱,但在我而言,总归觉得是过于理智到让我有些许的害怕。袭人本是觉得喜欢的,后来当看到描述她怕黛玉做了奶奶有些旁敲侧击或者多心留意,后来得知所许之人是宝钗的欢喜,人为自身考虑固然没错,加之她也没做什么伤风败俗之事,本可看看而过的情节,勾起自己对于看到人性其中一面的不舒感,也对这个人物失去了感觉。再说说平儿,没有过多抠细节,为了凤姐的周全,上下打点着,凤姐过于霸道之事、没有留心之事,她倒也上心压着了、处着了,辛苦了这么一位人了,上有强主子,下有多婆子,又是调停又是抚慰,有时得背着主子的意思,甚是劳累。凤姐死后也是对巧姐儿百般好,可知她对凤姐是真真的心,荣也好衰也罢,是不离不弃的。这书里这种人也有的,鸳鸯、紫鹃都是对主子真心真意的。
最后一位说说凤姐,这位可以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是爱听奉承话,但是人家有魄力,有能力,可以把全府上下打点好,这是值得佩服的。后来,气的气病的病,被宽慰好生养着身体不要过多管事了,也倒是听得进去几分。也可怜了她,后来被排挤,被误解,老太太归西后的礼节停办又是在拮据之时,要银没银,要人没人,不止得了太太的不爽,底下的奴子婆子也是作威起来,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当初是叱诧风云风风火火的人,现如今娘家没能撑得住面子了,枕边人也是心有怨意了,曾经被打压着的底下人看着贾家败落也敢欺了,苦也只能自己吞着。
这人呐,怎么活都是有人喜欢有人恨的。命数信不信?不知。就算有了个十全十美的人出来,也有人挑着毛病,更何况人无完人。又有,这人也没有事事就顺心的,何不能少一点烦恼就少一点呢?但我也不知。
有听说,一百个人看红楼就有一百本不同的红楼。也许是现在对人的感情和人的行为想得多,看到的都是这方面的,不知下次再看会是从哪个方面入手呢,又有什么所感呢,再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