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有本写星巴克的商业书叫做“把心注入”,感觉很符合我现在的心境。今晚我去排练舞蹈的时候,被检查上节课的成果,虽然我每天都有挤出时间来练一下、记一下舞步,但是合上音乐我就手足无措,跟不上拍子。我的老师自然是很失望,就语重心长地训了整个班一顿。下半节课我就多长了颗心眼,想要努力去记住舞步,扣每个动作的细节。结果.....我居然感觉渐渐上道了,能记住舞步一点了。
要知道,之前几节课我根本记不住舞步,就跟着旁边人跳,我还觉得自己蛮认真的,老师的每句话都认真听了。没想到我稍微多想了几秒钟,效果就这么大不同。那就是说我之前觉得自己很认真,根本就是伪认真。想到了还有几件事我宣言称自己真的记不住,虽然很认真地听了。可能,那些事情我也没有真正在做,只是伪认真而已。
想到这里,我就一阵后怕。最近正在期中考,我的学习没有伪认真吧。
怎样才能判断自己在伪认真呢?毕竟当初的我,的确每堂课都按时到场,老师的每句话也去听,也跟着做练习、实践。从一切表面的衡量标准看, 我都付出了时间和努力,最后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就只能怪自己天分不够或运气不好。
以前看了一本书叫做“如何学习?” 里面说科学家做了科学实验来验证哪种学习方式是最好的。结果时常举办小测验的实验组掌握知识最牢固。查漏补缺以及测验能保证我们的学习质量。所以,可不可以把这本书里面的结果迁移到生活中来呢。
学舞的例子看,我只是多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这个舞步的下一个是什么?” 然后,这个问题就驱使我的大脑去思考和回想。那么,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是不是可以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堂课讲了什么?” 在看完一本书的时候,问自己“我收获了什么”。
多问一个小问题,就能让大脑运转起来。
但是,还是很困难的,需要练习和勇气。因为问题和测验意味着有对有错,我可能一点都想不起来上课讲了些什么,然后产生深深地挫败感。我可能发现自己总结不出一句完整的句子,就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所以和那些“追问自己”可能带来的副产品--挫败感相比,人如果永远不问自己问题,就永远不会出错,虽然他也永远不会成长。但是,有时候内心的舒适就足够麻痹人们了。
正如标题提到的,把心注入。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实际上做到的人和公司却寥寥。你看那些公司的理念和公开文件上写着顾客是上帝,但是真的每位顾客都被认真耐心对待了吗?看似勤奋的人就更多了,如果我在某件事情花了时间,那么我就应该得到回报。带着这种思想生活的人,会看起来很勤奋,因为越勤奋回报就会越大嘛。但是,衡量一件事的成功与否看得难道不是质量么?我不在意你算一加一算了多久,用了多少方法,我就想知道你最后有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
警惕伪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