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名师,拨开云雾望天空

从教已近十载,从刚开始踏上讲台时的青涩与稚嫩,再到后来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实践,转眼间我已逾而立之年。慢慢地,心底生出一种对“三尺讲台”的渴望与期盼。这小小的一方天地,是教师与学生思想飞扬的殿堂,就是在这里:我们有过欢笑,有过悲伤,有过不舍,有过期望……但多年以后回首,这里留下的曾是青春的模样与生命的成长。

    虽然,每天的工作很是忙碌。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外,还会有诸如各级会议、各级检查等系列的活动。我们全都往来穿梭,用付出和汗水编织着每天忙碌的全部。

    但,我们却不能顾此失彼,必做的工作也必须扎实有效。
    比如,每天,我都会坚持批改作业,很惬意,很享受,但真正坚持却又不那么容易。拿起每个孩子作业的时候,我不单是能准确地了解孩子知识的掌握情况,批改作业的时候,更像是亲身走近每个孩子的内心,去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或被值得肯定,或被督促改错,他们每天点滴的进步,足以让我忘却疲惫,取而代之的是全身心地享受。

   当然,必须要做的,还应该有读书和记录孩子们一天中的故事。
   这几天一直在读王维审老师的专著《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的教育叙事》,我好似发现了教师生涯中的“桃花源”,寻路而去,或落英缤纷、或芳草满园。教育究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应该给孩子带来什么?是知识吗?不完全是,更多地应该是在学习知识、参与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养成的那些可以增加我们生命力量的品质。它是我们受用一生的财富,它会随着我们年轮的增长而高耸云霄,那根须想必已经扎下那土壤的深处,生机无限。

    顾,当今为人师者的我们,决不可因工作的忙碌而亦随波逐流。“读书、实践、反思”想必该是我们自我加压且必修的功课。读书,才能有机会博采众家之长,学习教育名家的智慧;实践,是检验教育智慧、结出教育果实的唯一途径,当错综的教育智慧,在不同的教育者身上焕发光彩时,其光芒必当分外夺目;反思,是对教育智慧的加工、提炼,是对教育过程中的得与失,所进行的再次记录与思考,以待时间的检验。

    前几天,在博客中无意地读到了王财贵先生的《掌先生和我》一文。先生回忆到:“老师半生就这样无条件地劝人学好,教人读书,以改良社会风气,肩负中华文化自任。他曾在草堂中贴了一句话:“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他的教学一向没有课程,也没有教材。只有一个已定的原则——好好做人。他常感慨地说:“教育之事,一定不可以独靠学校正规教育,学问是要切磋,德性是要琢磨的。课堂上,一个班那么多人,上课下课,总是粗枝大叶,做不到细处工夫,不能真正感动人心,难怪青年学生对文化隔阂愈来愈深,社会上应该提倡私人讲学的风气,补学校教育之不足,两轨并行,确实造出一批人才来,才能把中国文化传下去。”

  而我,与其每日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慨叹,不如脚踏实地,从最迫切的事情做起,以恒心做舟,以文字为帆,走出属于我自己的最美航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我的梦想在儿时就埋下了种子,一颗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期望的种子。老师是我最崇拜的...
    莒县135韩立春阅读 691评论 0 0
  • 六步法 新的方法让自己做题目的思路更有理有据。不过新手上路,还需谨慎驾驶。 多层结构法 看阅读不要太紧,松弛一点更...
    awakecp阅读 364评论 0 0
  • 周末 打扫卫生,收拾房间,做着家庭主妇该做的活计 。 老公不在家,我也不会耽误自己的口福,一锅香喷喷的红薯玉米稀饭...
    枯藤残鸦阅读 315评论 0 3
  • 文 梁树丽 上午我们网研社英语组的几位老师做了课程标准的解读,我觉得听的不过瘾,于是下午找出这本书再次研读。 ...
    蒲公英的春天阅读 252评论 0 6
  • 夜莺2517阅读 127,761评论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