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爸爸写一篇文章的想法算起来已经有好些年了,但一直觉得自己文笔粗糙、文字匮乏,怕一旦呈现于纸上心底里那个伟大的可爱的爸爸便被刻画的平庸了;这是一方面,另外写些什么呢?其实他为我们做的全是润物细无声的琐事,真要写出来也无非是衣食住行的照顾、学业工作的关心,还是不能还原爸爸的可亲可敬。然而不知为什么,最近总是会梦到他身体不舒服,甚至离开了我们,醒来后眼泪已湿了枕巾,真的该为爸爸写点什么了。
谈到标题,像我这个岁数的人应该以“父亲”命题更适合,但“父亲”是对外的称呼,在我眼中是不带温度的,只有“爸爸”更亲密、更温暖。
先说说外貌,爸爸1956年生,个子1.76米,体重140斤,相貌更不用说,像极了港星郑少秋,是标准的美男子。尽管后来饱受糖尿病的折磨,但他乐观坚毅的性格使自己仍保持着应有的风度。
曾经看过《读者》上的一篇文章,是一名记者采访一位培养四个孩子上了名校的父亲:“您这么优秀,职业是什么?”他回答:“我的职业是父亲”!关上书便立刻想到了爸爸。他作为下放知青子女,打过工、做过民办教师、养过猪、种过地,但如果说到让他引以为荣的职业,那便是父亲。是的,在做父亲这个职业上他是最尽心也是最成功的,起码他的四个子女这样认为。
勤奋的践行者
或许因为爸爸出众的外貌使勤劳这个词放在他身上的贴合度并不高,然而勤奋却是他最大的优点。除了在农活上是一把好手,在对孩子们的培养方面更是勤奋的、执着的。从1988年姐姐上学到2004年弟弟高中毕业,这十六年间,僻静的小山村里亮起的第一盏灯火便是爸爸早起为我们做饭的身影,每个夜晚他都要陪我们做完作业才去休息。陪伴的过程中有我们对学校趣事的描述,有对书本的讨论,有争执也有笑声,却唯独没有被家长监督的拘束。不管时间去了哪儿,围绕桌子讨论知识的这第一副景象已在我脑海中定格。冬天的早晨很黑,偶尔还会起雾,爸爸便会送我们一直走过上学路上的那片坟地再折回。这些对于现在已为人母的我来说才体会到十六年如一日的坚持多么不易。当然从这点也能看出爸爸是个宠妻达人。
思想创新者
这儿说的创新是有相对性的,老家是一个只有三十几户纯粹以耕作为生的小山村。村里大部分女孩上完小学就去常熟学缝纫或者在家务农,几乎没有其他出路,对于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也没有什么想法。而爸爸对我们的种种教育于邻居们来说就太过创新了。寒假里他张罗着村里的泥瓦匠在家门口砌了乒乓球台,四个孩子很小就开始切磋球技,尽管不专业,但后来不管在大学还是在单位都拿过球赛的名次,姊妹们也多了一个共同的爱好。经济条件很差的情况下,90年代初爸爸仍咬牙买了村里第一台音响,从此不管是孟庭苇的情歌还是俞丽拿的小提琴协奏曲都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乐曲。家里没有电视,广播成了我们接触外界信息最好的媒介。虹云、傅成励主持的“午间半小时”陪伴我们有十年的时光。书籍方面在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有八十年代的读者,那时候的《读者》还叫《读者文摘》,《简.爱》里坚强的女孩,《战争与和平》的开场白以及后来男女主人公多舛的命运还有《平凡的世界》里可爱的田晓霞也都是我们田间劳作的话题。书籍、音乐、广播和运动在当时的农村不得不说是爸爸思想创新的体现,这些东西并不会直接提高我们的成绩,却勾起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
乐观派
谦虚憨厚往往是大众对农民的直观印象,而爸爸却永远是开朗乐观坚毅的形象,即便在我们年幼时家里经受过很多次磨难。1989年的一次洪水便冲垮了家里唯一的土房子,我和妹妹被土墙砸倒在泥土里。而彼时因为养育四个孩子爸爸辞掉了民办教师工作,身为农民的他家里一穷二白,只能让我们寄居在邻居那。如此景象他却从未在我们面前有过愁容,四处凑钱硬是盖成了现在仍在的砖瓦房。那年过年爸爸在大门上写下一副春联“有朝一日儿女大 十年河东转河西”,这里面寄托着他对我们的期望、对现实的不屈服、对生活的乐观更有坚毅性格的体现。而这种乐观也渗透在他对我们的教育中,我们四个孩子的成绩从小学起就一直名列前茅,家里的两面墙都是大家的奖状,但也有偶尔考试成绩不理想。此时有的只是我们的自责,却听不到爸爸的数落和埋怨,甚至还安慰我们:“没事儿,后面还有那么多比你们考的少的呢。”不知道他用的什么法子并没有让这种乐观致成我们对学业的无所谓,而只是内心对自己更高的要求。 后来我成为了所在初中几年来少数考上巢湖一中的学生,学校很光荣,爸爸很骄傲,我也很满足。但当时的我面临两种选择:上一中需要交学费、书本费还有食宿费等等,而镇上的中学可以学费全免,以家里的经济条件如何选择不言而喻。但爸爸认真的咨询了我的意见,年幼的我爱慕虚荣的还是想上巢湖一中,即便后来证明我并不适合城里的教育。记得那天他思考了好久,最终很轻松的说:“那就上一中,别人想上还上不了呢”。开学的前一天晚上约摸九十点了,爸爸还在门口的长木棍上摔花生,汗水夹着灰土,我怯怯的问他:“爸爸,明天开学了,交学费够吗?”他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轻松的说:“早就准备好了,到城里上学生活费也要多带点!”这是第二副在我记忆中留下的画面!这画面里充满了我的内疚和感激。上班后作为一本学校出来的学生我们刚开始拿的工资并不高,千把块的工资在爸爸那里却觉得极好:“你看,种地一个家庭一年才万把块,你们公司真好,再说天天在办公室冬暖夏凉多舒服,努力干,以后还会更多!”这种乐观和鼓励的态度让我们树立了“滚石不生苔 转业不聚财”的择业理念、踏实和积累的工作态度。
冷静、充满信任的朋友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是家长无法避免的现象,而成人后回首看爸爸的处理方式都感慨他的沉着和冷静。姐姐是96年参加的中考,作为学校的尖子生老师同学们都认为她是重点高中的苗子。但她又比较偏科,尤其喜欢文学,中考前的几个月她爱上了各种杂志,书本下面经常还放读者、故事会之类的刊物,后来虽然没能上的了重点高中,但还是考上了重点大学。很久以后的聊天中我们才知道,爸爸早就知道她看杂志的问题,但没有选择当面揭穿,怕因此激起孩子这个阶段的逆反心理,只是选择让她自我调节和过渡,这么沉的住气很难做到。我也同样是在中考前一次和爸爸聊起班上的同学说我的脖子有些粗的事儿,他立即仔细查看并抚摸,然后说没事,很正常啊,我也就不当回事了。可是中考后一回到家我便被他拉去诊所,说要给我看脖子,后来才知道隔壁村子一个老人因为甲状腺肿大到最后脖子和头一样粗,他们特别担心但却异常冷静的让我备考最后一个月。我儿时性格比较叛逆,在高考结束后的一天和好朋友(一女两男)一起玩晚上没有回家,记不清什么原因也没有电话回去,当我第二天早上到家时,姐姐妹妹都数落我,说爸妈急死了。爸爸脸色的确不好看,但是自始至终也没有主动问过我在哪里过夜和谁在一起,听完我的话也没有任何怀疑。后来我问过妈妈你们不怕我学坏吗?妈妈说:“我和你爸爸觉得你不是坏孩子,再说如果真犯错误了说其实也没有用的”这是多么冷静的一对家长啊!类似的事情在弟弟身上也发生过,高三下学期住校的弟弟一反常态经常选择周六晚上不回家,周日才回家简单带些干粮又返回学校,那时网吧已经流行,早恋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弟弟说想在学校多看书,爸爸依旧没有怀疑,当老师们把高考文科状元的鞭炮放到家门口时我们才知道爸爸的信任是多么睿智。 这种冷静也体现在了他对我们交往异性朋友上,从小学到高中,邀请一些好朋友来家里玩的事情经常有,但中学时还带异性朋友回来在农村就会招来闲言碎语,尤其是我们三个姐姐,邻居自然会觉得过于开放。爸爸却从来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每次都是热情接待,和他们聊天探讨各种话题,在送走他们后会客观评价他们的优点和举止言谈的不足,潜移默化的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择偶观。他的这种开放和信任并没有让我们四个孩子在大学前早恋。
善意的说谎者
相信很多家长都曾对孩子有过善意的谎言,爸爸也不例外,他的高明处在于我们识别这些谎言是在很多年以后了。爸爸从集镇上回来兴奋的和姐姐说:“大宝,今天遇到你们语文老师了,他把我喊住说你语文特别好,最近的作文又有长进”要知道姐姐正因为那个语文老师丑在给他起“小头”的外号呢!“二子,今天遇到黄老师了,问他为什么最近作业这么少,他说你成绩好估计写的快,其实不少”,爸爸时不时就会带回来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虽然频率低,但在我们身上的效果却很好,谁不喜欢爱自己的老师呢?说到为什么没被我们识破,估计他为制造这些谎言也是煞费苦心的把时间地点人物吻合上了。
寓教于乐的老师
上面说的形形色色,其实儿时除了学校生活在家主要还是单调的农活为主,我们就是在这田间地头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学习了很多知识。聊起学校的人和事时爸爸总是热情的参与,每个孩子班上的好朋友他都知道,在细碎的聊天中我们建立了更信任更亲密的关系。爸爸喜欢带着广播下地,有一次主持人把“联袂”这个词读成了“ lian jue”,他认真的和弟弟探讨起正确读音,那时弟弟还在小学没有学到这个词,最后达成一致回家研究《现代汉语词典》,确认是“lian mei”时弟弟特别兴奋,爸爸鼓动他亲手写一封信给广播电台,果然在后一期的节目中主持人特地道歉到:”感谢安徽巢湖的小朋友xx,指出了我上期节目的错误”这种鼓励使小弟以及我们很小就对文字萌生了兴趣。又一次广播上推出了为新生品牌“劲霸男装”征集广告语的活动,爸爸没有选择忽略,而是带动大家一起探讨哪一种用词更有感染力更贴切,讨论的过程很激烈。我们认真将最终稿寄给电台后还收到了厂家的赠品,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爸爸用起来总是游刃有余。当时三妹的作文虽然文字功底好,但语言映射了她的性格,类型都是针砭时弊的,并不受老师青睐。在一次市里组织的作文比赛中,爸爸和妹妹认真的探讨文章类型、结构、用语,最后获得了奖项,还领到了非常精致的带天气的定时钟。这个钟有20年了还在用,一直重现着他们父女俩那段愉快的时光。
公平的裁判
家里三个姐姐一个弟弟,不难让人觉得家长是重男轻女的,在农村更是司空见惯。而我们却从未有过爸妈对小弟偏袒的印象,尽管他是最小的。初中时我开始有了慢性胃炎发作起来疼的很,姐姐已上高中,记得有个周末她带回一包蛋卷给我们,弟弟妹妹都想吃,但爸妈还是决定不拆开,说等我胃好了再一起吃。类似于这类事情不胜枚举,每一件小事都体现着爸爸的公平,也印证着对我们一样的爱!当然在我们打架时这种公平也一如既往得到贯彻,对于我们的那些小打闹他的态度一直是不干涉、不制止,让我们自行解决。成年后我们才清楚很多被惯孩子的毛病都是在家长的保护和偏袒中滋生的。当然按理说即便弟弟不是男孩,排行最小也理应得到照顾,但这个角色后来是由姐姐们承担了,爸妈那里依然保持公平。小学偶尔会有下雨孩子没带伞的情况,如果是农忙孩子们都是淋回去倒也没事,但冬天农闲时爸爸也不来送伞,这点我们都很不解。看着别的孩子被家长接走,我们却要自己想办法很不是滋味。他和我们解释,四个孩子不能保证每次爸妈都能去送伞,这次给你送,下次不给他送都不可以,你们自己可以解决的。好吧,终于从他身上看到严厉的地方了。
温柔的慈父
这是最后想说的爸爸的特点,因为这一点于我来说体会最深便放在最后,即使它和爸爸本人坚毅爽朗的性格也并不切合。姐姐和弟弟在高中时都曾经为青春痘而烦恼,这在我认为对学习、生活都没影响,何况身边这样的孩子多着呢,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但现实却可以用“四处求医”来形容爸爸对孩子们除青春痘的决心。这种事竟然被他们这么重视,想想便觉心头一暖。后来姐姐脚部做的手术、妹妹的去痣等都证明了这种对孩子的关爱。记忆里爸爸唯一的一次流泪是把弟弟送到合工大报道时。是啊,一个父亲十几年的执着终于把最后一个孩子送进大学,那是饱含着激动、幸福、感慨的温柔的眼泪。当然温柔的感觉于每个孩子应该是不一样的,对我而言,最能体会的便是儿时坐在他犁耙上吹着轻风、闻着草香、看着身下翻滚的泥土、听着爸爸吆喝牛的声音;生病时坐在他自行车后面靠着他宽大的后背体会着轻轻颠簸着去医院的感觉;他带我上街买那些自己从来没兴趣现在却津津有味挑选的过年头花的情景。最让我动情的便是那第三副在记忆中留下清晰痕迹的画面。这是一个雨过天晴后夏天的夜晚,空气清新,一点也不热。大家都在写作业,爸爸抗起锹,轻声问到:“谁想和我上田埂啊?(农民雨后会到水田边检查禾苗水位是否合适,简称上田埂)”我作业并没有写完,却鬼使神差的说:“我去!”爸爸什么也没问,便带着我上路了。一路上我们说了什么一点也记不清了,只记得周围安安静静唯能听到我们俩的脚步声,嫩绿的稻苗轻拂着我的腿,抬头望去天空一轮明月繁星点点。爸爸走在前面偶尔弯下腰抔些土,我什么也不做,只是单单的跟着他,那种感觉是安全的,踏实的,温柔的,二十年过去依然可触碰的,心想一辈子就跟着爸爸多自在啊!
说了这么多都是爸爸的优点,他没有缺点吗?当然有,但大家都知道:“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和“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两句话,所以他的那些所谓好面子、爱吹牛、直性子这些缺点在我的文字里都被过滤了。另外标题既然选择了爸爸,很多处主语虽然有妈妈也被屏蔽了,希望妈妈不要生气,爸爸也应戒骄戒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