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被工作压得透不过气的时候,当我失恋想要大声痛哭的时候,当我想跳出一切繁杂找寻自我时,当我想认识更多人,了解跟多的事物时,我需要旅行,旅行的意义在于此,但又不仅在于此。】
去年7月份,带爸妈到呼伦贝尔草原旅行了10天左右,当时正值失恋33天,每天心眼里像塞了团棉花,堵得慌,看着沿途的风景,风里吹着的是惆怅,河里流的是凄凉,阳光灿烂照不亮内心的乌云惨淡,一首《七月上》单曲循环,只希望自己能像歌词写的,“我欲乘风破浪,踏遍黄沙海洋”,一会儿觉得豪气冲天,分外潇洒;一会儿又心生悲哀,自怜自艾……在两种情绪中间晃来晃去,风景入眼却无法入心,一场规划已久的旅行却真的变成了散心。
这是当时旅行途中写下的文字:
呼伦贝尔啊,是我的错,还没有见面,就给你这么多期许,和负担,如果不能满足我一厢情愿的希望又该怎么办。在我,一切都在我,风景只有倒映在人的眼中,才能成之为风景,对于我这样一个眼盲心也被蒙蔽的人,也是无法了。
现在看来真的是矫情,但确实是当时的心境。
这几年工作以后,慢慢攒了一些钱,开始在有一些“有闲”的时候想出去玩,越玩越想玩。长一点的假期去了九寨沟、泰国苏梅岛、呼伦贝尔、西藏;周末有两天时间,会晃晃悠悠坐着火车去大理、或者乘坐高铁到普者黑、或者打“飞的”到成都尝遍美食,晚上再到著名夜店体验都市不眠夜;在平日的工作里,会偷空听一听旅行节目,人在当下,心能去远方“浪上一浪”也是好的。
比起众多驴友,我的旅行经历真的算不上丰富,但给我在心灵上的成长却不能说是不丰富,我也一直在探寻所谓“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我第一次旅行,应该是7岁的时候跟着爸妈去北京,小小年纪就去看看祖国的首都长啥样?至今,留在脑海里的只有几件:爸妈在火车硬座下面铺了一个硬纸盒子,小小的我蜷缩在座位下睡觉,而大人只能坐着硬座东倒西歪;在长城八达岭上,人山人海,突然下雨,大家都往下冲,小小的我紧紧攒着爸爸的手,差点被挤散;在九龙壁那里因为什么一次性鞋套的原因大哭;还有饭店老板听说我们是山西人,面条里浇了大半碗醋。
其他的,就都要靠着照片了,天安门前、颐和园、长城上,那时候自己剪了一个小子头,像个小男孩,却穿着一条花花裙子,蛮搞笑。
因为是第一次对自己来说很珍贵,但却真的真的算不得旅行,应该就是旅游吧,留下都是游客照。然后就是初中跟爸妈学校的教师团去五台山游玩;再然后就是,爸妈带着我报了人均600块的低价团,坐大巴车……华东五省市六日游,每天大部分时间在车上度过,偶尔下车到景区也是紧赶慢赶,然后就是没完没了逛购物点:菜刀、珍珠粉、蚕丝被、咸水鸭……
印象最深刻的是,时间一长,满车的游客怨气冲天,把火都撒在驾驶员身上,驾驶员没赚多少钱,心里也窝火,有天晚上车在高速路上开,有个游客想上厕所,驾驶员开了很久很久很久很久才停车,一路上双方对骂,当时的我都替那个游客“憋”得慌,被人管着“吃喝”不说,还被人管着“拉撒”,还是被“讨厌的人”管着,这种感觉真不好受。
那个阶段的旅游,游得半死,全都是赤裸裸的教训,没有半点美好可言。
到了大学时代,会在假期约着同学出去“穷游”,去过长沙、西双版纳、云南德宏州芒市和西安。
三个女孩子分别从云南、湖北、江西三个方向在长沙“会师”。想省钱,住的是75块钱一晚的简陋旅店(当时没经验,现在发现50块一个床位的青旅更好住!),逛得都是免费景点,各种博物馆、纪念馆,翻翻当时的照片,全是文物,对联、牌匾,还有和古人铜像的合影……好在吃了一些好东西:臭豆腐外焦里嫩、梅干菜饼两块钱一张、小钵子die(甜)酒,还有岳麓山下的帅哥烧饼,烧饼忘了啥味儿,帅哥照片拍了一堆。
那时候,虽然没有报团,可天天都琢磨着要去这个景点玩,那个景点也不能落下,身边没有导游心里却住着一个导游,每天把自己赶来赶去的,留存在脑海中美丽的风景、美好的心情也少之又少。还好当时回到学校以后写了一小篇游记:
湖南人的口音我很喜欢,“晓得不啰!”他们总是喜欢在停顿或是结尾时迅速停止,以致于最后一个字听起来像是轻声,轻叹,仿佛嘴角永远都嚼着一丝笑意,从从容容,不紧不慢。在这一声声悦耳的口音当中,我踏上了公交大巴开始浏览这座城,敦实的建筑物隐入绚烂的霓虹,同伴儿随着耳塞中的音乐有节奏地晃着脑袋,我们共同享受着街景的眼睛时而相视一笑,为这久别的重逢。
在江边俯看,这就是湘江了呀!但她只是在夜里匆匆赶路,默默无声,能看清的只有点点倒影,路灯的,孔明灯的,一切可以发光的,当然不包括我,我就这样与她无言对视。明天吧,明天再见!
现在只能依靠这些文字告诉自己,当时的经历可能还是有一点美好的吧!
现在常常劝导大学生,有大把的时间,要趁着现在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世界,才能拥有世界观啊!
可是回想起当年的自己,旅行对自己的意义真的很大么?那个刚刚步入大学,手里攒着父母的血汗钱——数着花;有大把的时光却天天看网络小说(守着看完了一个网站的首页还有百度推荐前几十名的小说);必修课选上,选修课不上;考试总是提前两周突击也能考得不错,沾沾自喜;参加一两个社团意思一下,给自己点心里安慰。那时候出去游玩也只是打发时间,告诉自己出去长长见识总好过窝在宿舍睡大觉吧。
那时候也有同学每周有时间就骑着车子四处游走,去县城里的集市,买老奶奶做的五颜六色的绣花鞋;到老街老巷穿梭,看古风古韵的建筑,了解城市的历史;又或者到菜市场,看看这座南方城市品种丰富到令人咂舌的蔬菜水果,研究一下菌子该怎么吃……那时候,不能理解。现在才明白,该同学已经早早步入“体验式”旅行,让人望尘莫及啊。
旅行于我而言,什么时候开始有意义?那是当旅行时,心里装了一个自己的时候吧。(把那个碎碎念的“小导游”丢出去的时候)。
那是个一心想要找自己的自己。
工作,步入社会——真的是人生的最重要转折点,没有之一,至少是对目前的我而言是这样。
怎么说呢?念书的时候,你是为自己念,但你也可以觉得是在为别人念,尤其是大学时,好不好好学习无所谓,反正学费是付清了,毕业证要拿到手也不难。但工作不一样,一个需要真材实料的工作岗位不允许有滥竽充数的人,你必须学,努力学,不断学,才能胜任工作,完成任务,得到认可,然后完成更大的任务,慢慢学会独当一面。这时,有工作之中的拼命熬夜加班,有想要放弃时的努力坚持,有成果被一遍遍否定再重新开始,有当着所有人被夸奖,有被批得一无是处,有紧张焦虑到不行,一根稻草就压得狂骂人,也有松一口气就感觉要飞,喜极而泣。
人际关系方面,大学时处理好和几个舍友的关系就行,处理不好也没关系,大不了一拍两散,各不相欠。工作时,要了解与你合作的同事的秉性能力,学会与之相处,才能把任务完成到更好;要先识人再听话说话做事,才能避免被人抓到把柄,背后捅一刀。这些关系已经不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线,而是密密麻麻的网,做好自己的事,还要管好自己的嘴,独善其身很难,最起码要学会世故圆滑,心里极其不屑时,脸上还能保持适度的微笑。
日复一日,一天工作下来,或许身体还可以狂奔个半程马拉松,但心已经累得苟延残喘,这种感觉,想必很多人都懂得。
这时候,旅行是为了什么?——可以不想工作,不想工作,不想工作!工作信息一个不回复,工作邮件一个不看,同事的朋友圈哗哗掠过。
而当真正踏上旅途,放下所有繁杂的时候,我首先想起的是自己。
我在窗外掠过的白桦林里找自己,在平静美丽的羊卓雍错里找自己,在额尔古纳河的弯弯绕中找自己,也在大昭寺门口转经的人群中找自己。工作三年多快四年了,你成长了么?你对自己满意么?你变了么?你还是你么?你原本是什么样?你的梦想是什么?这些综艺选秀节目评委问烂的问题,这些平时来不及想,或者想想都觉得矫情的问题,一个个回旋在自己的脑海中,想啊想,想不出来,那先看看风景,待会儿再想吧。
前面提过,去泰国苏梅岛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时候,脑子里装下的可不是什么人生规划。去泰国前一天,刚刚失恋,初恋。每天沉浸在巨大的悲伤里面,夜夜蒙着被子哭,在出租车上哭,在餐厅里哭,旅行的意义就是疗伤,就是拯救那个可怜兮兮的自己。当时还很庆幸之前就计划了这场旅行,在异国他乡哭总好过在同事面前强颜欢笑吧,那时候的每张照片里眼睛都是肿的,背影都是落寞的。
可旅行却也意外地很美好,美好在于当我忘了自己的处境时:吃着冬阴功火锅,鲜甜的味道点燃舌尖的时候;在清澈碧蓝的海中浮潜,一头扎下去,看到五颜六色的珊瑚,热带鱼,美到窒息的时候;在淡淡的香气中,做着“马杀鸡”,嗷嗷乱叫,浑身舒畅的时候。一天天,哭泣的频率越来越低,刚开始白天黑夜哭,后来就只有晚上睡觉前才想起来要哭一下……
旅行告诉我,难过就放声哭吧,但是别忘了看看周围的风景,世界这么大,可我只去过东南亚,男孩儿那么多,我只是遇见了没缘分的那一个!
紧接着一个月后去了呼伦贝尔,心里更多的是惆怅,反复和纠结,不停地想,关于自己和前任的关系,总要想出点眉目,但也是这样反反复复,慢慢才会释然,这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不是吗?
想起当时,不敢跟人提起自己失恋了,一提到这个词都会眼睛发酸,喉头发紧;如今却可以大言不惭地说俺是单身狗,有优秀男青年赶紧介绍过来!(哈哈!说你呢,快点!)
前年的九寨沟和去年的呼伦贝尔两次旅行,是我带着父母、我带着钱……不同于初中高中被父母强行挟持,为了让他俩玩得开心,我从出发前一个月开始仔细计划行程,哪一段坐飞机舒适?哪一段坐火车风景好?哪个城市有哪些景点值得一去?要报团也是前后对比,找当地旅行团,坚决不选购物低价团。老妈晕大巴车,那就包车旅行,随走随停!老爸喜欢吃肉喝酒,那就到繁华的夜市走一走;一路上给他们拍了无数的照片,也努力杜绝游客照,更多的是抓拍他们互开玩笑、跳跃蹦跶的开心时刻。
我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呢?因为自己现在还是“自由身”,一是想多陪陪爸妈;二是要把过去万恶的“低价团”旅游给他们留下的坏印象消除,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旅行的乐趣,就可以主动走出家门,找到跳广场舞、打乒乓球、散步以外的另一个爱好,到以后,就算我忙得没有时间,二老也可以安然过他们的二人世界,不要为儿女的事操碎了心。
我还认识很多旅游达人,他们已经离开“找寻自我”的这个环节,或者已经说看轻自我,更多地把目光转向他人,转向旅行中的人。就像有一次在咖啡厅闲坐,碰上的小哥,他办了一场旅行分享会,分享在伊朗约旦旅行的过程,他说他最感兴趣的是那里独特的文化,会去耶路撒冷“哭墙”守着看信徒的表情;会到当地人家中共享晚餐,和他们聊天。
还有在旅行节目中听到的,一些旅行者一定要住青旅,只为了和一起住的人聊天,他们开心地分享热爱徒步旅行的老阿姨,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老大爷;还有的人到新疆,喜欢去卖牲畜的巴扎,和当地人用肢体语言交流,更近地接触当地文化。
我有这种感觉,是在最近这次去西藏的旅行。
在拉萨待了4天,只因为喜欢那里。第一天就蹬着共享单车去找好吃的藏式火锅。去了3次大昭寺,第一次在雨中跟着人们转经,看虔诚的信徒磕着长头,浑身湿透;到仓姑寺茶馆喝甜茶,吃藏面,和当地人聊聊天。第二次进大昭寺,看藏僧辩经,看到一群人在哄抢一桶水,知道那是“圣水”后,和一位老阿姨讨要一口,点一点额头,再喝进嘴里,为全家人祈福。第三次,在距离大昭寺很近的拉萨电影院看《冈仁波齐》,然后摸不着头脑为什么有的片段藏族同胞会笑,笑点在哪儿?!!
报了一个珠峰5日游,认识了一群小伙伴。有工作一年的95年小姑娘,拿出所有积蓄,一个人从大理-成都-西安-西宁-拉萨一路玩过来,买了许多明信片,每到一处都去当地著名景点邮局盖邮戳,刚到珠峰大本营就跑去找海拔最高的邮局;还有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已经在外面玩了7年不怎么着家,想去哪里只要打电话给儿子就会定好票,年轻人都在导游撺掇下买了睡袋、大衣、氧气罐儿,阿姨愣是啥都不买就在珠峰大本营过夜,什么事都没有,看来是位久经沙场的有故事的阿姨。(可惜她的故事我没来得及多了解)
遇到的这些人这些事是鲜活的,生动的,成为了我旅行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他们陪伴了我的旅行,也丰富着我旅行的意义。
在路上的你,是否向我一样,思考过旅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