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强调,我并不是天生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做得到。我只是爱学习,喜欢吸收前人的经验,敏锐、勤奋的去学习、实践。
第三十二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载誉归来,这次国民看待国家代表团参与国际赛事的视角更宏大、态度更理性,大家看到了金牌背后隐藏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支撑着中国奥运健儿在赛场上取得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这种力量就是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勤奋。“一勤天下无难事。”所有的一鸣惊人,其实都是厚积薄发。
但是在讨论中依然会有人把别人的成功归于天赋异禀、天降大任,而给自己的懒惰、拖延找理由和借口。
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认知,有的人认知对了,人生必有收获,有的人认知失调,人生必定荒废。
勤奋学习、刻苦努力、自我加压,是大家公认的走向胜利的不二法门。但是有的人却不愿吃苦、不愿行动、不愿坚持,做不到的时候就会与认知不一致,从而引发内心的焦虑,产生认知的失调。我们明明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为什么就获得不了奥运奖牌?本来正常调整认知失调的方式是像奥运健儿一样的刻苦训练,通过努力取得好成绩,能力提升后与认知达到平衡,人就不会焦虑了。但是刻苦训练多累,我们内心既不承认自己能力差,又不愿意付出汗水,那么我就编造了一个别人有天赋的理由来安慰自己、欺骗自己,以求心安。
一旦通过给他人贴上“天才”的标签,这样说服了自己,那我们就开始堕落,可以心安理得、名正言顺的放弃努力,结果离成功渐行渐远。
孔子把人做了分类:最上的人叫圣人,生而知之;其次,学而知之;再次,困而知之;最次者,困而不学。生而知之的人孔子认为可能有,但是他从来没见过,也许尧舜是这种人。他希望大家都成为学而知之的人,通过刻意练习、靠勤奋练习取得成就。困而知之指有了疑难才去学习,虽然学习的主动性差,但总比不学好。最后一类人是明明被疑难困住了还不愿学习的,每天生活的很痛苦,抱怨、责备,浑身上下从里到外充满了负能量,但是就是不愿通过学习去改变。
能力和困难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能力强于困难,那么就是成长,意味着你前期的努力有了回报;当困难强于能力,那么就是机会,意味着你能通过努力让自己的能力更强。
每当我的孩子有进步,做到了以前做不到的,我会为她的成长高兴,但从来不会夸奖她聪明,而是告诉她,这是她自己不断努力练习的结果。
世上无难事,只要有第一个人做到,第二个人就能通过努力做到并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