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了逄霞老师《系统式家庭治疗对家庭教育的启示》的学习。其间,逄老师谈到她举办的青少年团体辅导时说:“我从来不事先准备主题,每次都由参加的孩子们自己决定。”然后问:“大家猜猜,孩子们所选主题排在第一位的是什么?”我脱口而出:“学习。”旁边的老师深表怀疑:“肯定不是学习。”这时,逄老师说话了:“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人,你们是第一个选‘学习’的人。是的,孩子们自选主题排在第一位的确实是‘学习’。”
有些人可能会质疑:“怎么可能,身边那么多厌学的孩子。”甚至还有人会说:“我管孩子学习管到怀疑人生,你却告诉我孩子天生爱学习,开什么玩笑?”
是的,这些现象都是事实,但我仍然说:“孩子天生爱学习。”
孩子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从出生的那一刻,他们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拥有极强的探索欲望。为人父母者,肯定都记得孩子会说话后,永远问不完的“为什么”;也肯定记得在开始的几年,自己无尽的担忧,因为他们总是不知危险地摸摸这,碰碰那。
再长大一些,孩子仍然是爱学习的,他们对各种知识充满好奇。我看到三岁的孩子听到哥哥读英语,好奇地模仿,发出一串不知所云的语音并满是自豪,还时不时地拿身边的物件问,这个用英语怎么说,那个用英语怎么说。我看到上中班的小朋友拉着妈妈到地铁站去“研究”配重……
那为什么很多孩子上学后就不喜欢学习了呢?还记得我们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做了些什么吗?
我们的高期待,让学习成了孩子的“不能承受之重”。对孩子有期待并没有错,但过高的期待会成为孩子无法破解的“魔咒”,n次的努力换来的是n+1次的“达不到要求”,挫败感让学习成了孩子的“不能承受之重”。
不断的催促和指挥,把学习变成了我们的事情。学习是孩子探索未知,了解世界,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些都决定学习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特点的事情,我们需要了解知识的难易,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欣赏。可遗憾的是,我们不明白,不明白孩子与我们是不同的,不断用我们的标准要求孩子;我们等不及,等不及孩子用他们的节奏来学习,不断地催促和指挥,把学习变成了我们的事情。
狭义的学习,让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令人生厌。功利心让我们变得视野狭窄,变得短视。我们只盯着课本,只关心分数和学校排名。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跟一切与考试和升学无关的事情绝缘。这样的操作,让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令人生厌。
试想如果让你十几年如一日地面对这种状况,你还喜欢学习吗?
大家还记得在孩子上学之前,在他们生命最初的一两年中,“带着蜗牛去散步”的美好情累吗?对他们的咿呀学语、蹒学步我们是多么地耐心与细致;对他们的一丁点儿变化,我们是如何地欣喜与赞赏。
要想让孩子继续保有学习的兴趣,就请让我们带着一份尊重与从容,继续“带着蜗牛去散步”吧!让孩子用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探索,让他们在探索中体会知识的奥秘和成就感,让他们无可救药地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