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与病原学
丁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丁肝,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HDV是一种缺陷病毒,需在乙肝病毒(HBV)等嗜肝DNA病毒的辅助下才能复制、表达和引起肝损伤。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如输入被HD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不洁注射器、针头、手术器械等,是丁肝传播的重要途径。
母婴传播:感染HDV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性接触传播:与HDV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有感染丁肝的风险。
临床表现
重叠感染:在HBV感染基础上再感染HDV,可表现为急性肝炎,症状较重,黄疸发生率高,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衰竭。
同时感染:HDV与HBV同时感染,临床表现类似急性乙肝,但病情可能更严重,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肝炎。
诊断
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清中的抗-HDV、HDAg等指标,抗-HDV IgM阳性或HDAg阳性可作为丁肝感染的重要依据。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PCR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的HDV RNA,可用于判断病毒复制情况和感染的活动性。
肝功能检查:可出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胆红素升高等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