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20病毒1~4

一、肝炎病毒

甲乙丙丁戊:慢性乙肝、丙肝--原发性肝细胞癌、密切关系
病原:非嗜肝性病毒→也可急性肝炎:EB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水痘-带状疱疹、麻疹、副黏液病毒

1.甲肝

小RNA病毒科、正链RNA抵抗最强的病毒之一。1:4000甲醛溶液/福尔马林、37℃71 h灭活

2.乙肝

嗜肝DNA病毒科。3种形态:22nm小球型外膜颗粒、22nm宽-管型颗粒、完整的42nm的Dane颗粒(双层外壳)
不完全双链环状DNA长链(-)链,短链(+)链5'末端固定、3'末端位置不固定
高压灭菌、100℃10 mins灭活

3.丙肝

黄病毒科。50nm球形颗粒、正链RNA、1:1000福尔马林37℃96 h处理、100℃5 mins、60℃ 10 h,传染性消失

4.丁肝

卫星病毒科。缺陷病毒。必须HBV or 其他<u>嗜肝DNA病毒</u>辅助才能增殖。环状RNA。核心外包以HBsAg。对脂溶剂(氯仿)等敏感。

5.戊肝

分类争议。正链RNA。对高热敏感、煮沸灭活。

检测

  1. 甲肝
    粪口传播、粪便主要传染源。ALT↑、胆红素≥1mg、尿胆红素+、抗HAV IgM+、抗HAV IgG 4倍↑
  2. 乙肝
    母婴、输血&血源性传播、性接触为主的密接。体液传染源。ALT↑、胆红素↑、尿胆红素+、白蛋白↓、A/G蛋白比例失常、γ-球蛋白↑、HBV DNA+、HBsAg&\HBeAg+、抗HBc IgM+
  3. 丙肝
    母婴、血为主、性接触不多。ALT↑、胆红素↑、HCV RNA+、抗HCV+
  4. 丁肝
    血、血制品、注射器、针头。ALT↑、胆红素↑、HBsAg+、HDAg & HDA RNA & 抗HDV +
  5. 戊肝
    粪口传播、水源污染→流行。ALT↑、胆红素BIL>10mg/L or 尿胆红素+、抗HEV IgM+、抗HEV IgG 4倍↑

二、HIV

性接触、血液、母婴。81年首次报道、83年分离出HIV、85年我国发现。

(一)病原

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2型:HIV-1(占95%↑)、HIV-2。
2条相同的单股正链RNA。env编码:外膜蛋白gp120穿膜蛋白gp41;gag编码:基质蛋白p17、核衣壳蛋白p7p9、衣壳蛋白p24
理化抵抗力弱,56℃10 mins、各类消毒剂5 mins灭活。20~22℃ 7d、冷冻血制品68℃72 h 灭活、紫外线不敏感

(二)病原分离方法

  1. 样本采集
    外周抗凝全血,ACD、CPD、肝素抗凝,避免EDTA。
  2. 分离病原
    BSL-3、生物安全柜进行。离心→去掉血浆→用<u>淋巴细胞分离液</u>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
    最敏感分离技术--共培养,与未感染PBMC混合培养。生长慢、7~14 d可检测逆转录活性or p24抗原。

(三)核酸检测-定性/定量

  • 定性:PCR、RT-PCR
  • 定量:逆转录PCR、核酸序列扩增实验NASBA、分支DNA杂交试验bDNA
    • HIV核酸检测阴性-不能排除感染、报告本次阴性
    • HIV核酸检测阳性-不能单独用于诊断、辅助指标。

(四)抗原检测

感染早期、发病期-检出率较高
适用于:

  1. HIV-1抗体不确定or窗口期辅助诊断
  2. 婴儿早期辅助鉴别诊断
  3. 四代ELISA试剂阳性、抗体确认阴性者辅助诊断
  4. 监测病程进展&治疗效果
  • ELISA测p24抗原,可使窗口期缩短1周
  • 抗体出现后、p24阴性;感染后期再出现。
  • 敏感性30%~90%,低于VL。阳性结果必须中和试验确认。

(五)抗体检测

  1. 抗体筛查试验
  • 酶联免疫吸附法
  • 凝集法
  • 层析法

常规检测宜ELISA、自采自供血单位必须HIV抗体检测。

  1. 抗体确认试验
    免疫印迹试验WB(常用)、条带免疫试验LIATAK HIV Ⅲ、放射免疫沉淀RIPA、免疫荧光IFA.

三、脊髓灰质炎病毒(小儿麻痹症、VP1、人横纹肌瘤细胞RD、转人脊灰病毒受体的小鼠肺细胞L20B)

粪口传播、感染后多数无症状--亚临床经过1%~1‰急性单/双侧性弛缓性麻痹。急性传染病

(一)病原

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甲肝、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单股正链RNA。耐寒-70℃8年、4℃数周、不耐干燥(不宜冷冻干燥法保存)、不耐热60℃30 mins灭活。煮沸、紫外-迅速杀死。对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漂白粉敏感。
分为ⅠⅡⅢ3个血清型,衣壳蛋白60个相同亚单位组成,亚单位由VP1~4蛋白组成。VP1最主要抗原--引起中和反应

(二)病原分离

粪便-最主要标本。麻痹前期&麻痹后2周内、排毒呈间歇性,间隔采2份粪便。间隔24~48 h。
4℃↓保存,带冰运输。
所有粪便标本必须氯仿处理,去除<u>细菌、真菌、有包膜病毒&细胞毒性脂类、分散病毒。</u>
两种传代细胞:人横纹肌瘤细胞-RD、转人脊灰病毒受体的小鼠肺细胞-L20B

(三)特征性基因和抗原检测

特异性核酸片段:VP1基因、VP4基因等。
PCR & 核苷酸序列测定

(四)抗体检测

VP1蛋白-最主要抗原,ELISA检测脊灰病毒的中和抗体--现已<u>不推荐</u>,仅用于抗体水平调查。IgG≥1:100为+。


四、麻疹病毒(丙类、Vero/SLAM推荐、PBMC、血凝素HA-凝集猴红细胞、血溶素HL、F和H蛋白--中和抗原、N和H基因)

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全身斑丘疹--急性传染病,丙类传染病。65年麻疹减毒活疫苗、疫苗可预防-死亡数最多

(一)病原

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有包膜病毒。单股负链RNA。
糖蛋白:血凝素HA(<u>凝集猴红细胞</u>)、血溶素HL。均为中和抗原、诱导中和抗体产生。
麻疹病毒抗原性稳定、1个血清型。8个基因组A~H、23个基因型。
理化因素、一般消毒剂都敏感,56℃30 mins灭活。

(二)病原分离方法

出疹前3天~出疹后3天<u>咽拭子、尿液、淋巴细胞。</u>
细胞培养:Vero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PBMC、B95a(EB病毒转化的狨猴淋巴母细胞)停用、WHO推荐Vero/SLAM。

(三)特征性基因与抗原检测

N基因 & H基因最易变异、N基因450个核苷酸-鉴定型别最小序列。
F蛋白 & H蛋白--中和抗原、诱导中和抗体。

(四)抗体检测

  • IgM抗体出现--早期麻疹感染。出疹3天内75%检测到、阴性不排除,3天后采第2支血。
  • IgG终身--抗体阳性率调查、人群抗体水平、疫苗初免结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磷壁酸,强抗原性。G+的表面抗原,用于血清型分型G-细胞壁:肽聚糖、脂蛋白、外膜(脂质双层-细胞膜成分,上有性菌毛...
    炸鱼和薯片阅读 5,014评论 0 0
  • 天亮时睁眼 心中总想着充分利用时间 但又放纵自己被娱乐占据 时间大半被浪费 直到 天黑时闭眼 夜深人静时 心也沉寂...
    灭火器virgil阅读 1,761评论 0 1
  • 昨天…梦到他… 如此美好… 手上拿着几封撕开的信… 对我笑着说… 我回来了… 辛苦你了…
    久为归期阅读 1,280评论 0 1
  • 建议学习时长: 60分钟学习方式:深入 学习目标 知道如何创建个 Vue 实例。知道实例上的数据和函数应该怎么写。...
    知行社阅读 4,055评论 0 1
  • 我有一个好朋友,总喜欢将我与他人进行比较。我在中国女性中算高的,168。因此但凡看见和我差不多高的,就得进行比较。...
    人音豆伊阅读 2,71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