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对话与学生成长,首先看到题目的时候觉得很抽象,听了高益民老师形象的实际举例之后,终于明白复杂对话是怎么回事?首先,高老师阐述了几个日本教育的案例。
1.孩子上的批复。日本的小孩子写的日记,老师很用心,老师的评语包含着一种复杂的对话,这使得孩子们学会更加积极地去观察生活。
2.说不出话的小女孩。讲了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景点,或写出说明文,或画出参观的路线图,这是一节综合课程,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谁发现了什么景观?你准备怎么命名?一个小女孩站起来之后半天不说话,老师既不催她也不说话,同学也不说话,大家静悄悄的,一种怪怪的氛围,老师问她是想给景观命名吗?后来孩子一边哭一边说话,她想给学校里非常好看的山头命名,原来小女孩有一个毛病,在大家面前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除非她举手,否则老师也不叫她起来回答问题,不逼着她发言,可是到公开课的时候她举手了,老师犹豫了一下叫她起来,并且她不主动坐下时也不叫她坐下,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堂普通的公开课,到对于孩子是人生的一堂课,所以不管公开课上得有多糟糕,也要给孩子自愿表达的机会,对于一个年轻的老师来说,能有这样的教育观念实属难得,孩子怎么能不成长呢?
3.原田老师的语文课,老师在一节课上讲了两行诗,加上翻译用了80分钟,老师问太郎是什么意思?次郎是什么意思?太郎和次郎是什么关系?我们普通人想到的只是兄弟关系,但孩子们想到的不止这些,可能不是一家人的兄弟关系,可能是邻居关系,可能是朋友关系,从而想象出一副副画面,从一家窗户进去,镜头不断地拉近,看到一个安睡的小男孩,镜头拉远,看到屋顶堆满了积雪,镜头不断拉远,看到的是一片村庄,从而展现出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第二首诗歌是写关于母亲的,重吉是作者的名字,让学生回答作者的年龄是多大?有的同学觉得作者至少20岁,这么大年龄的人才会写诗;有的学生则不同意,觉得应该是岁,才会带母亲出去走走;有的觉得是80岁,他自己走不动了,回忆起母亲,后悔当时没有陪母亲去走走。这是一首怀念母亲的诗,很简单的一首诗,被老师带入了母子间浓浓的情怀。景色渐渐地明亮起来,又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答案,孩子们很有想象力、创造力。对于重吉啊……这句诗后面会有什么样的话,孩子们七嘴八舌,一晃时间就过去了。对于母亲前面会是什么样的字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爱母亲,忆母亲,思母亲……最后课程结束时,老师说谢谢孩子们,伟大的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国界,伟大的作品不取决于作者,而取决于读者,我觉得这样的老师很有利于孩子们个性发展,高老师把它称为复杂对话,复杂对话能增进老师与孩子们的情感、提升兴趣,使师生之间心灵得到沟通,使孩子们在社会中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
如何促进对话?如何构建有利于对话的教学环境?有什么好办法把学生想象力发挥到极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等待很重要,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很着急,由于时间关系,硬是牵着孩子走,卡得很死,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如果老师的目标是促进想象力,那么课堂就需要开放性,老师没有必要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封闭的答案。
土豆老师也成为麦霸了,她对复杂对话特别感兴趣,她说到自己在批改日记时也比较简单,我们老师大抵如此,在以后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依照实际情况,尝试与学生进行复杂对话,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吴老师提问到我们老师应该怎样去与学生对话对话,高教授从反面举了个例子,如果对复杂对话不好理解,就想它的反面,简单的对话如“她说的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这一类的对话,当然,老师为了营造全班氛围也是需要的,但对话就比较简单了。然后是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小组讨论?如果你问中国的首都在哪里这种问题就需要事先教会学生,如果是问北京相当于中国的心脏还是大脑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老师对于回答的多样性应该给予包容的一种心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
有包容、有期待、有尊重,这样,孩子才愿意与我们对话,从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成长!
经过高教授的实例讲解和课程结尾与青椒老师的互动,我理解了复杂对话的内涵。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提前备课,过多的对课程进行预设,就希望在课堂上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顺利进行,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旦学生的回答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就会有一点不知所措。然而,对于专家老师来说,课堂应该是生成的,有的专家上公开课只用了很少的幻灯片,其余的内容都是在课堂上生成的,让人看起来不禁感叹:“哇!这的确是专家、名师!”。正如高教授所说,我平时与学生的对话中就有比较多的“是不是”、“对不对”,用这样的简单对话是为了能产生一点班级氛围,有的时候也可以用,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孩子们的个性发展。要做得完美很难,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着用复杂对话的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书面对话或口头对话,我想,通过改进,肯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