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分享一些我近来的感受,文章最近写的少,就用质量来弥补吧,希望大家喜欢。
文章脉络可能有一些乱,就当成是随笔看好了
我的家乡是呼和浩特,我也是人们眼中的套马的汉子,在大草原上,骑马上学,高考比射箭...........好吧,这其实并没有,只是人们不了解罢了,我的生活和任何一个城市的人是一样的,以上种种只是人们的臆想罢了。大部分有这种认识的人,觉得没有去过当地感受一下。
什么是风土人情?“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来源百度)”
我先说一下我的故乡吧,说一下那里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
此地话,或者说当地方言。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他们独特的发音形式,还有一些当地特有的词汇,这是很正常的,它是历史与文化的种子,一直流传,直至今日,也将继续延续下去。而使用这些词汇、发音的我们,就承载着传承的责任,这种传承不像传道一般,而是在不经意间,感染着他人,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从中反应人是有地方性的,所以才有“外地人”和“本地人”的分别。
比如“球迷性眼”,“机米”等等,这些都是我家乡的常用语,或许别的地方也有用,这些特有的词语,就是风土人情所包含的。
我提倡入乡随俗。我认为,旅游的目的就是感受当地民风,当地文化气息。单说风景,山山水水,其实都一个样,花花草草也是大同小异,亭台楼阁,无非是前人居住过的地方罢了。而景区名胜,早就丧失了它的意义所在,并非说它不好,不值一看,人们是不同的,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种习俗保存最好的地方,就是那不是景点的景点,上一个世纪它是啥样,现在也不会有过大的变化。
在说说风景以外的,现在这个世道,什么东西不能买到呀,而且物品差异性基本不大,衣物,零食,房屋,其实都差不多,区别在于凝结在这些东西之内的当地文化。例如烤全羊,火锅,酸菜,米线等,这些食物虽然遍布大街,其真正的风味还是要到原产地去享受。就说米线吧,我云南的朋友告诉我,除了云南的米线,其他基本上都不叫作米线。我开始很不满意,到了当地一看,傻眼了,差距的确挺大的,他的话也不算是偏激,或许我家乡的米线应该叫做内蒙米线吧(* ̄(エ) ̄)
由于一些原因,我辗转到了大连,一种明显的差异就出现了。出行,在家乡我骑自行车时,道路是相当宽的,这里则是非常狭窄,不过绿化却很好,口音虽然开始听上去别扭,久了也习惯了。人们大大咧咧,用“open”这个词比较恰当。毕竟都是北方城市,差异并不是很大,我近来花时间走街串巷,甚是有些感想,于是就写了下来,就当散文随笔吧。
一个城市,他给人的归属感在于城市本身的文化气息,本土气息。经济,高楼,GDP至少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没有什么用,或者说不关大部分人的事。一个温馨的城市,是给人家的感觉,哪怕你离开了家,在这里,它,就是你的家。它可以是繁华似锦的北上广,也可以是山清水秀的云贵川,什么适合你,它就是什么样的。
你,会在你喜爱的土壤生根发芽变,成你想要的模样,开出你所希望的花儿,此致,祝福。
皇氏三坟,贰零壹柒,七月十二日,二十三点三十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