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爱是师生之间的桥梁,爱能使孩子克服自卑,获得勇气与力量。所以我们要尽量多地给予学困生的爱。学困生在学习上出现了困难,在自觉遵守纪律上出现了问题……他们在困难之际,最需要的是老师的教诲。同时学生的向师性也决定了教师人格感化有重要作用。学困生今日脱困了,明日在另一点上又形成了新的断层。今天能管住自己,明天就不能管住自己了,因此使学困生真正走出困境,必须持之以恒,教育上不松劲,行动上不懈气。教育过程中,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教师的目标!
教育是阳光的事业,因为内心有阳光,所以阳光无限灿烂;教育是心灵的召唤,因为心灵的期许,所以心灵无比亮丽;教育是真善的田园,因为有真善的耕耘,所以有真善晶莹璀璨……当爱上三尺讲台之时,你的职业便不再会疲倦;当能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时,你的教育才走向幸福;当用师信来播种岁月时,你的魅力才徜徉在校园的天地;当理解一双童真的双眸时,你的教育才洞开灵性的天窗……教育是呼唤、感召,更是塑造与榜样;教育是引导、引领,更是放飞与期望;教育是改变、欣喜,更是展望与梦想……教育不是说教与鞭策,应该是求真、求善、求美的神圣殿堂。
我们要把学困生与优等生同等对待,坚持“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的信念,平时要跟他们多接触,让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近感,让他们逐渐摆脱自卑这一无形的枷锁,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对学困生,我们要多方协调,不厌其烦,是信任与赏识教育学困生的重要一环。根据他们的问题成因分析,实现转化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要认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性,正确对待、耐心等待,要有长期的计划和打算,不断地调整方法进行教育,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追踪考查,反复抓,抓反复;加强日常生活、学习的监督。对他们的教育,我们做到了不厌其烦,这样,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今晚聆听了孙向兵老师的《我的学困生转化之路》,感悟殊琛,颇有所得。其实,有好些隐形的学困生属于“准学困生”,假以引导指点,完全可以脱困。其实,不论孩子的考试成绩如何,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有被认同的渴望,特别是学困生,他们更需要通过学习以外的途径,寻找认同,找到自信。当我们一味地追求孩子考试考高分的时候,很可能扼杀了孩子其他方面的长处。在一定的情况下,父母要懂得“逼”孩子做一些他们不那么喜欢的事。学习从来都不是快乐、轻松的,比兴趣更好的老师,是毅力和坚持。
每个班里都会有这么一群学生,他们看起来很努力,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课间也在埋头苦读,熄灯后在小台灯下兢兢业业地复习,可是成绩偏偏就是和付出不成正比。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同学都陷入了一个学习误区,以为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越多,成绩就越好。他们看起来很努力,其实大部分时间并没有集中精力,只是在漫无目的、心浮气躁地“磨洋工”。
决定成绩的并不是在学习上花了多长时间,而是这些时间是否高效,是否都能集中注意力
学困生起因探究!
爱玩手机的孩子,
正被手机一点点偷走健康和学习能力
很多家长习惯拿手机哄孩子,图个方便省事,当然,也有不少家长确实是忙碌中的无奈选择。但是,他们或许不知道,孩子在玩手机的同时,失去了什么?
“苹果手机之父”乔布斯,生前不让自己的三个孩子玩iPad和手机,他说:“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作为研发者,他深知智能产品对孩子的伤害。
现在,很多孩子早早戴上了眼镜,多是因为过早接触电子屏幕造成的。因为动画片或者儿童游戏大多色彩艳丽,画面转换过快,极易让孩子的视觉神经系统疲劳。
来自电子屏幕的光影刺激是强烈的,适应了快节奏的孩子,很难在相对平淡的、静态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凝聚注意力。
一位小学老师说,课堂上坐不住、爱走神儿、静不下心来看书的孩子,半数以上都有爱玩手机、看电视过多的习惯。
为差生正名,为教育指路!
“差生”这个词并非绝对不可以用——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和指导时,用用无妨,但是决不能用“差生”直接称呼学生。
这里的“差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大体是指哪些行为习惯不好、成绩也很糟糕的孩子——当然,也可能只是成绩糟糕,或只是行为习惯不好。注意,我这里没有说“道德品质”不好,因为一般来说,把尚在成长中的孩子的“问题”动辄上升到“道德品质”的高度是非常不妥的。
即使是让老师特别特别头疼的“双差生”,他也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以后的未来真的不可预测。当然也有“差生”成为罪犯的,但小时候的“差生”长大后却成为有用之才甚至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也为数不少,这方面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优生”之“优”本来的含义也不应该仅仅指成绩优异,而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实际使用“优生”这个词的时候,往往仅指那些成绩拔尖,有望上清华北大等重点名校的学生。这些孩子的未来同样无法预测,他们当中既有可能成为杰出人物——这方面的例子同样是不胜枚举,也可能成为罪犯。
后进生就是有待我们教师勘查的地下宝藏。如果我们认真地对他们进行一番勘探,就会发现他们深刻的内涵。发现了宝藏,就会产生热爱他们的情感,也就找到了教育他们
的方法。只要我们建立一个基本信念,即后进生是可以转化的,就一定能成功。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自我欲求,拥有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因,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唤醒、去激发、去点亮。
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和发现,让他成为自己。
人生的某些障碍,可能是躲不开的。与其费尽周折绕过去,不如勇敢地攀越,或许这会铸就你人生的高点。不妄自菲薄,不自暴自弃,鼓起勇气去正视自己的不足,才可能找到突破的方向。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基础上,又提出第五个学会——一“学会改变“被称为第五根支柱。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而改变驱动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要学会改变,改变课堂、改变自己、改变学生。实现从路径依赖到路径创造的跨越。
因为爱,所以爱!!!
“一个老师、一个学科的价值不能以中考不中考来衡量”;“价值不需要用牢骚来证明,当你要想对别人证明自己能力时,要先让自己相信,你是一个有实力的人”;“作为一个好的老师,要站一点红一片,走一路,红一线。在哪儿都要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可以用你的精神影响别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