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要想真正的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的停留在我们的表面,有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专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
由此可以看出,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也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语文素养。
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实实在在地从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功力入手,那么,我们该如何修炼这门内功呢?有以下几条建议:
一、在语文实践中历练通文。
解读文本必须凭借解读者的语感,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升,解读文本能力也只有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才能不断增长。
我们知道,在文本解读方面,孙绍振老师在文本的微观解读方面独树一帜。去年冬天,我曾经细读了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孙绍振老师在这本书中详细举例各种体裁的名作文本解读,让我对文本解读有了清晰的了解,并增强了文本解读方面的知识。
怎么做才能具有文本解读的能力?文本解读能力不能凭空培养,需要在解读一篇篇文本的教学过程中逐渐训练出来,是一个反复摸索,认真时间,循序渐进的痛苦过程。
也许你读了一本本相关的专业书籍,写了一篇又一篇文本解读文章,短时间内不见起色,没有成效,但是“厚积而薄发”,辛苦的历练,终有一天,会化蛹成蝶,完成痛苦美丽的蜕变。就好像金庸笔下的武林人物,在修炼完一本本武林秘籍,无意中功力大增。
二、在研究范例中对照参悟。
解读文本需要敏锐的语感和发现的眼光,而且都是一方面,可以自研自悟,另一方面,可以研究文本解读的经典范例,有所感悟。比如孙绍振老师的《名作细读》、钱理群的《名作重读》、闫学老师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等,对我们一线老师起着引领与示范指导的作用。
但是如果只是阅读一些理论书籍,不进行实践练习,就只能纸上谈兵,或者心中模模糊糊理不清头绪,在文本解读的路上行进缓慢。
我们最好将研读文本解读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平常教学结合起来,为教学而读,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可以自己先独立解读一篇文章,然后再去查找相关的专家学者解读的文章,在比较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为下次解读文本做充足的准备,这样在多次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三、在借鉴理论时习得方法。
我们要想文本解读功力更进一层,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需要适当学习文本解读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那些西方文本解读的理论知识的书籍,硬啃下来,借鉴书中的解读方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就一定会收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