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时期,刘邦被项羽所逼,困守成皋西北一带。为摆脱困局,刘邦派人联络梁地的彭越,让他率领军队骚扰项羽后方,并阻断了楚军粮道。为解除后顾之忧,项羽决定亲率大军攻打彭越的军队,命大将曹咎留守成皋,临行前项羽告诫曹咎说:“汉军要是前来向你挑战,千万不能与他交战,只要不让他们向东进攻就行了,我用15天的时间杀掉彭越,然后就来与你们会合。”曹咎满口答应。项羽帅精兵攻击彭越,势如破竹。再说成皋前线,项羽离开后,汉军果然向曹咎挑战。开始的时候,曹咎不予理睬。刘邦知道曹咎性情暴躁,有勇无谋,就命士兵屡次骂战,说曹咎像女人一样胆小,躲在城内做缩头乌龟。士兵连骂几天,终于激怒了曹咎。他不顾项羽的严令,率军渡河迎战,结果被汉军击溃。曹咎等人失了战略要地,而且违犯了军令,自己无法向项羽交代,便自杀而死。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这一句是孔子评价子路的。子路是他的字,名仲由,卞人。比孔子小9岁,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他追随左右。回国前,曾任卫蒲邑宰。孔子回到鲁国,他与冉有一起为季康子做事,最后死在卫国的内乱中。子路以勇武著称,性子急,脾气大,经常被孔子骂。但子路一直跟在老师后面,忠心耿耿。
又像个情景剧。孔子有些颓废的时候,叹口气说,我的主张行不通呀,真想找个小木筏,漂流在大海上,跟我走的,准是子路吧?子路听说后很是得意。孔子的话只是发泄,子路一听,却以为老师真要带他出去,非常高兴,跃跃欲试。孔子便嘲笑他:子路比我还勇敢,就是对事情的判断,总是不能恰当。
子路忠勇好义,武艺高强,子路和孔子的关系,有点像三国演义里面李逵和宋江。孔子上哪儿,他就上哪儿,既是跟着老师求学,也以勇武保护老师。子路为人刚正不阿,对老师也是直言不讳,经常批判老师。在一部《论语》里面,敢直面批评老师的,也只有子路了,有时候逼得孔子要对天发誓。孔子曾预言子路“不得其死”,最后一语成谶,子路在卫国的内乱中舍生取义,慷慨就死,被剁成肉酱,孔子听后十分伤心,从此不再吃肉糜。当时子路在卫国做大夫,权臣孔悝的母亲与人合谋,要孔悝杀卫出公。卫出公闻讯逃到鲁国。子路听说后立即返城,子羔告诉他卫出公已经逃走了,且城门已经关闭,不可去送死。子路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路进城后,被人打落冠缨,气愤地说: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其实,按照孔子的思想,政治环境好的时候出来做官,政治环境不好的时候,就“卷而怀之”,把自己隐藏起来等待机会。子路却只身冒险,意气用事,本来完全可以不去送死,却主动就义,完全不是孔子的做派。孔子和子路感情很深,却也遗憾他虽跟随自己左右,也难行儒家中庸之道。孔子对子路十分了解,时常敲打他,想要斧正他急躁冒进的性格,但无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曾国藩说:读书能转人之性,甚至说读书能改变骨相。但子路忠勇有余而读书不足,没有真正学到老师的思想智慧,最终也没有改变他自己的性格。
在孔子的诸多弟子里面,子路算是个另类,其他弟子大都文质彬彬,唯独子路像个侠客,直爽、急躁、勇敢、讲义气。其实,子路是可爱的,至少在孔子的弟子中,如果只选一个人做朋友,我大概率会选子路。这样的朋友既符合孔子说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直率、讲信用,也多见多闻,特别是前两项。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简单、开心、有安全感,在关键的时候还能靠得住,就是那个肯为你两肋插刀的好兄弟,有时候觉得自己的身体里也住着个子路。
但世事险恶,一味直道而行的人容易撞南墙,所以要学会拐弯。儒家的价值观是先保全自己,不去跟人正面冲突,有条件就贡献才能给社会,造出一番善业,但如果没有条件,就保全自己和家庭,等待和忍耐。这和孙子兵法思想高度一致,都是先保全自己,有胜算,就打,没有胜算,就等,等到有胜算再打。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如果还要做点什么的话,那就向内求,不断强大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不被别人轻易打败。至于向外求,要看机缘,时和势都到了,因缘际会就出来任事,这一点和佛家有几分相近之处,但佛家更加重于内而不求于外。
而保全自己的关键在于内心,懂得坚守、学会接受,还要能够消解。无论有没有机会改变世界,无论自己遭遇了什么,无论成败得失,都要相信自己坚守的是正道,不懈怠不动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但内心的坚守并不意味着行动上固守,而是充满智慧的与现实纠缠。其实说白了就是毛主席说的那句:政策和策略是我们的生命。政策好比内心的价值观,时刻不能变,而策略好比处世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内心住着一个子路,外表还得像个子贡。
人们常说,“播下一个行动,便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便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便会收获一种命运。”
改变需要改变的,坚守值得坚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