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然而,在陪伴路上,家育坎坷波折不断,陪孩子成长,就是斗智斗勇费心费力的过程。父母用心守候,孩子有时却并不领情,父母超额支出的爱,在孩子这边并不一定对等。究其原因,还在于不当的方式。孩子只是孩子,孩子只能听大人的……在传统教育观念束缚下,父母的蛮横霸道“我说了算”,成了亲情沟通最大的障碍。
最近在读著名女作家池莉的《和女儿一起长大》一书,受用很深。反观自己的教育方式,仍然是霸道野蛮粗放式,而池莉女士则是以作家的身份,亲自参与女儿的成长,记录成长的点点滴滴。这其中,最颠覆我认知的便是——尊重。把孩子当作完整的个体,即使是三岁呀呀学语,也选择尊重她,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尊,独立生活的能力超强。作家池莉用自己独有的打通“任督二脉”爱的尊重,在家养了“小大人”,凡是征求女儿意见,尊重女儿的想法,结局便有了这本书中满满的收获。她的尊重赢得了女儿反向的爱和尊敬,也在应试教育环境里赚回了一个超级优秀的女儿——亦池。孩子的语言,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意见,选择接纳;孩子的发言权,请还给她。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分析了人的五种需要,他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尊重,是次高级的需求。每个社会人都需要被他人尊重,但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自尊的维护,对孩子的个体尊重。动辄“拳打脚踢”的伤害,指责谩骂的言语伤害、当众讽刺揭穿的公开伤害……停留在家长身上的教育陋习,仍旧在蔓延。有受不了父母无休止唠叨而选择离家出走的,有和父母对立成仇的,亦有家庭矛盾引发悲剧的……不胜枚举,着实堪忧。家长不妨换个方式来爱,也许会有别样的收获!
呵护自尊,从沟通开始。犯错是孩子的天性,每个人生来都不是完人,何况刚刚起步的孩子呢?想起一个故事,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先生,从小便对航天充满兴趣,有一天,小男孩兴奋的跑回家告诉妈妈:“妈妈,我可以到月亮上玩吗?”试想,同样遇到此类问题,我们的回答是什么呢?说不定是“异想天开”“胡说八道”,可是,你猜加加林的母亲是怎么说的呢?在那个人们对航天一无所知的时代,这位伟大的母亲这样亲切的对孩子笑着说:“好啊,妈妈为你加油。但别忘了回家吃饭哦……”你看,一句话的鼓励,一句看似玩笑的赞许支持,对于孩子童心的保护,自尊的呵护,加加林的母亲在不经意间做到了,而且这鼓励的话语对加加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他在以后的道路上坚持梦想,终于成为航天第一人。其实,孩子要的,不过是尊重他的想法,父母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沉默的拥抱而已。
呵护自尊,从平等做起。纵然孩子是父母生的,但不能主观臆断孩子就得听你的。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但并不是属于父母。他们只是你在这世间的亲情延续,所以,做父母的,不能总以“天下唯我独尊”霸道管理,这样从一开始的不平等中,父母的高高在上只会让孩子唯唯诺诺或者叛逆反抗。这样的教育免不了“鸡飞狗跳”。这几天在新闻上看到一个14岁男孩被母亲当众扇耳光辱骂后,翻身一跃跳楼而亡!触目惊心,何其悲痛!若这位母亲按捺一时怒火,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或许并不会酿成惨剧。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应该学着给孩子一个位置,一个平等的地位,在平等中交流沟通,家庭氛围自然和谐共生。
学会尊重,家长是榜样。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你的一言一行会被孩子仿效。“敬人者人恒敬之”,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你尊重他们,他们更敬重你,谁说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