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如题,这是我前段时间的发现。
先说下本人的背景吧。其实我与“文艺”没什么联系。除了小学写作文被老师夸赞过外,就没有然后了。高中时我读的是理科,大学学的是工科,这更加拉大了我和“文艺”之间的差距。那时我我对它也没什么兴趣,一直觉得这些所谓的“文艺”只不过是自作多情、无中生有罢了,科学似乎更有用。
直到两年前的在学校上的某一节选修课,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我开始接触文学,阅读文学。同时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相对以前看多了很多书。此时终于开始接触到文艺。
或许真的是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文艺”情结,这个情结源于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对原始力量的敬仰。这段时间随着练习瑜伽的深入,对一呼一吸的专注投入,有时会突然可以感受到呼吸带来的能量,身体的流动更加轻快,甚至仿佛还能通过呼吸感受到与深层能量的联结。此外,在生活中,也不断尝试实践《当下的力量》一书中的说法:专注于每一个当下,与当下联结,学会发现当下的美好。
似乎正是这种专注的力量、这种联结,唤起了心中的诗意。前段时间突然很想读诗,似乎只有诗歌能满足这种想歌颂点什么的欲望,有天突然灵感爆发还写了一首“诗”(一首小诗)(额,或许严格来说根本不像诗吧,毕竟完全没有接受过训练,只是一时图个痛快,但里面的感情却是真的噢)。另外,之前去博物馆花钱看了一个穆夏的画展,认真地听解说员解说了两个小说。说实话,去看展前我连“穆夏”是谁都不知道,而这次看了画展后,更加感觉自己在艺术、历史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但过程中,我尝试认真地、抛开外界所有干扰地看画,似乎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美。例如下图的这幅穆夏的著名画作,回来后我越看越觉得美。
总结以上自己的经历,我明白到,文艺情结其实并非所谓“文艺青年”所独有,每个人其实都会有,只是因为世俗的重复琐碎生活,把大部分人敏感的触觉磨平,给这份文艺情结表面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让人不断被世俗所同化。只要有一些条件,这个内心深处的文艺情结就会被触发,对周边事物的美好便会变得敏感起来。
那要有什么条件,文艺情结就会被触发呢?或许首先探索一下什么是所谓的“文艺情结”。它让人向往读诗赏画,内心的诗意也很容易被生活所激发。所以,文艺情结可以解释为是对一种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同时在这种感受之上又有对超越生活的思考。而不断的思考,心中也逐渐拥有了理想,尽管这理想有时会显得天马行空。而正是这些思考与理想,进一步激发了内心的诗意。同时也希望在别人的作品中找到精神上的认同。
根据以上的说法,或许就可以发现,只要对生活的感受变得细腻,细心留意生活的一点一滴,文艺情结就会被激发。它不一定是艺术家、诗人独有的,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这种感觉、这份美好。
但毕竟艺术家们和我们常人是有差异的,差异在哪呢?我觉得就在于对文艺情结的表达上面:他们拥有表达的工具,如诗句语言、绘画手法、摄影技巧。文艺情结好比是原料,而这些表达手法就是工具。原料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工具则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习得。只有拥有工具,才可能把原料贯穿在自己的作品中,造就出艺术。但如果只重视工具,不重视原料,最终的作品只会华而不实、缺乏灵魂。
举个摄影的例子吧。虽然我在这方面没多大天赋和兴趣,但前段时间看过的一些教程视频还是给我留下了印象,其中一点就是:要想提高摄影水平,审美和基础技巧缺一不可。审美,其实对应的就是这里的“文艺情结”,对美有一定的感受力;摄影水平,对应的就是工具和技巧。只会Sanpseed等工具而不懂审美,拍出来的照片就不会有任何中心思想;只懂审美而没有工具武装,同样难以把自己的构图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要成为艺术家,就要接受工具方面的训练。
好了,转回正题做个总结,其实就是:无论是否艺术家,“文艺情结”人人可有。当你对生活的美有一定的敏感度时,诗意自然会被激发,生活也在这一瞬间似乎找到了意义。我相信那是一种最原始的生命力量。所以,请放轻脚步,放慢呼吸,尽情享受每一秒的存在的喜悦。或许到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对于曾经因读不懂而被自己丢弃一边的诗歌,似乎突然在里面找到了共鸣。
相关文章:感受美-开发你的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