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乐府中有一首《长歌行》为游子颂母之作,诗云:
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
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
诗人看着南风吹动着酸枣枝,听着黄鸟美妙的歌声,他久久伫立,远望西河,不知不觉中已是涕泪满罗缨。千百年来,“母亲”这两个字代表着光辉和神圣,母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远古神话中,“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女娲娘娘可以说是人类最初的母亲形象。这位母亲缔造了我们人类,她象征着生命的起源,也是母亲光辉形象的最初代表。
自有文字以来,歌颂和记录母爱之诗与歌众多,以《诗经》为首,即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等字句,母爱是人的天性,是无法磨灭和改变的亲情,是天涯游子的朝思暮想,是给予儿女的一眼清泉,一饮一啜,一心一念,丝丝缕缕,绵绵不绝,正如这首《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是一篇赞美孝子、歌颂母亲的诗,诗中以南来的凯风象征伟大的母爱、母亲给予的温暖,以“多刺、难长”的枣树比喻养子之难。诗人感念母亲辛劳的养育之恩,自疚未能尽其孝道。在那个《诗经》广为传唱的遥远时代,一位辛勤养育了七位子女的母亲形象被写进了诗里,看着娇嫩的树枝,诗人触景生情,不由想起了自己整日操劳的母亲,而这就是一种“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养育大恩。
全诗总共四章。第一章先从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七个孩子说起,“凯风自南,吹彼棘心”,“南风长养,万物喜乐,故曰凯风。凯,乐也。”首章以凯风起兴,用凯风象征母爱。棘心,朱熹《诗集传》曰:“棘,小木,多刺,难长。”故知此处以棘心喻孩子,用难长之棘木比喻孩子成长之不易。母爱如温暖的南风,吹抚着幼小的嫩棘,虽然是棘木很难长大,但母亲却依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倾其心血养育着他们。“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正因凯风之沐泽,棘心方有夭夭之盛,而儿辈如此,实皆系母氏之劬劳矣。
第二章“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棘心长成棘薪,母亲之艰辛,可想而知。以“薪”易“心”,一字之易,暗示着幼苗已长大成材。“母氏圣善,我无令人”一句指母亲贤明善良又劳苦,儿子们却无“令人”,七子反躬自责,惭愧内疚,母爱因其不才而愈发显得伟大,也愈发昭显出母亲圣善之德,平直的语言中传达着孝子婉曲的心意。面对明理而又具有美德的母亲,诗人感叹自己不成器,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章以寒泉起兴,喻寒泉能滋润土地,而七子却不能孝顺母亲,反而使母亲更加劳苦。爰:何处;浚:卫国地名。此时的母亲,由于长年劳作,她的身躯如同枝条一样随风弯曲,弯腰驼背的母亲令诗人心生感慨:寒泉都有源头,可有着七个孩子的母亲却依然过得很辛苦,而七个孩子却不能宽慰母心。
第四章以黄鸟起兴。黄鸟,今名黄雀,鸣声可爱。睍睆(xiàn huǎn):鸟色美好或鸟声清和圆转。“载好其音”即“其音则好”。以鸟有好音,反比子女无善言以慰藉母心,由清脆的鸟叫声令人心情愉悦想到身为人子却不能抚慰母心,七子在深深地自责。寒泉在土地下,却能滋益于浚;而母亲有子七人,却仍然劳苦。黄鸟以其音悦人,可七子却不能慰悦母心。七子反躬自责,反衬出母亲之勤劳圣善。
母亲犹如和风,也像暖流,温暖着像小树一样的七个子女,关爱着他们的成长。母亲处处体现着辛劳,体现着慈善,可这些并没引起七个子女的重视,作为当子女的没能代替母亲的辛劳,也没能像母亲那样善待别人。而母亲却一如既往,像一眼寒泉的水,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日夜奔流,滋润着她的子女。母亲的这种爱,多么崇高,多么伟大,母亲更像燃烧的蜡烛一样,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儿女,也照亮了别人。
此诗一出,便令之后的许多诗人产生共鸣,写出了许多赞美母亲的“凯风之作”,而“凯风”在《诗经》之后的那个时代就成了母爱的代表。有评曰:“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蓼莪》皆千秋绝调。”凯风、枣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枣心也被称作“最古老的孝心”。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子女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赡养孝顺父母,乃天经地义,而其表现杰出者,尤为人所称道。母亲的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悠远绵长。文人以母爱为题,写出的文章便滋润蕴籍;乐师以母爱为题,弹奏的曲调便清柔幽美,余韵绵绵。
你听,那是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人孟郊,历经坎坷,穷困愁苦,而母亲的笑容却时刻令他梦萦魂牵。在他得知母亲将来的时候,掩不住脸上的笑容,按不住心中的喜悦,抖落衣冠上层累的风霜,拂去心头积淀的风尘,携妻将雏,到溧阳城外迎接母亲。芳草萋萋,花香阵阵,白云舒卷,碧野晴川,处处洋溢着儿子不尽的思念。母子相依,热泪盈眶,握着妈妈温暖的双手,望着母亲苍老的容颜,不禁怆然饮泣,感慨万千,提笔赋诗,情思涌动,在孟郊笔下,就熔铸了这首饱含母爱的《游子吟》,诚挚深切,传诵千年。
那是杜甫的《无家别》:“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栖止不定。他在安史之乱后回到家乡时,已田园寥落,物是人非。凄苦忧愁,睹物伤怀,他将忧国忧民之心与思母之情相融合,互相生发,写成感人肺腑的《无家别》。言词悲切,凄苦哀绝,足以令人慷慨动容,落下千秋之泪。
那是蒋士铨的《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 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 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 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 不敢叹风尘。
好一句“不敢叹风尘”,胜过万千面镜子,把母亲一生的风尘照得里外通透!在慈爱的母亲面前,诗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出门在外未能在母亲膝下承欢尽孝,深感未尽到人子的责任,更加不敢诉说自己旅途的艰辛,怕辜负了母亲的拳拳之心。
那是王冕的《墨萱图》: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萱草代表忘忧,疗愁,是对母亲的安慰。古时的中国游子在远行前,会到母亲居住的北堂前种植萱草供母亲欣赏,以表孝心。希望亮丽的萱草花给母亲精神慰藉,忘却思子之愁,在中国,萱草早就成了母亲的代称,萱草也自然成了中国的母亲之花。
“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长大后,母亲便逐渐变老,可是母亲却忘不了在孩子远行前再三叮嘱—— 早晨出门望到午,午时出门望早归。一愁儿子身上冷,二愁儿子肚中饥。三愁儿子年纪小,四愁儿子被人欺。 五愁儿子身上病,六愁儿子走高低。七愁儿子出麻豆,八愁儿子痴又愚。 九愁儿子水边走,十愁儿子配婚姻。十年一线牵,一牵成十愁。转眼间,日月如梭催人老,子欲养而亲不在。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时光如水,年华易逝,春去秋来,容颜渐老,白发似雪。儿女在一天天长大,母亲却在一天天衰老。佝偻的身躯,花白的头发,送别时的倚门长望,重逢时的嘘寒问暖,绵绵母爱,深沉情思,母亲的恩情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的,无论离家多远多久,再见高堂之上的白发亲娘时,都会投入母亲的怀抱,一声“妈妈”未语热泪却已先流!
当你老了 头发白了 睡意昏沉
当你老了 走不动了
炉火旁取暖 回忆青春
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 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
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
母亲,我是选择了您之后才选择这个世界的,您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思想,给了我希望,给了我人间至爱!“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我们歌颂母亲、赞美母亲,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让我们对天下母亲深情地道一声“您辛苦了”!让我们用行动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无论何时何地,儿女的健康、快乐、幸福才能换来母亲最美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