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伤寒47~52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太阳伤寒,自个流鼻血者自愈。流鼻血后,血液减少,与病愈应无直接关联,或代表人体正气充足,体质足够自愈。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只;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太阳阳明并病,先解表,宜小发汗。面赤有热,熏之热盛伤津,恐不能解反坏病。发汗不彻继续桂枝汤即可,其人烦躁先解表,解表不愈则治里,随症治之。脉涩与太阳病阳明病似乎毫无关系。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以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病位在表,属太阳病。以汗法治之。下法坏病后,身重心悸的,津失亡血,应先复津液。心悸者,炙甘草汤或可治之。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太阳伤寒,麻黄汤症,尺脉迟血少不可发汗。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缓,桂枝汤症,此处脉浮接上条或尺脉浮,伤寒阳浮而阴弱。血液充足,汗出不易坏病,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接50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